黑客技术群

黑客入侵,黑客基地,黑客组织,网站黑客,黑客平台

不断17黑客工具(黑客攻击工具)

本文目录一览:

介绍一下1998年到2002年之间的6次中外黑客大战

注:此文章转自别人空间,感谢该作者.

2001年04月01日,美国一架海军EP-3侦察机在中国海南岛东南海域上空活动,中方两架军用飞机对其进行跟踪监视。北京时间上午9时07分,当中方飞机在海南岛东南104公里处正常飞行时, 美机突然向中方飞机转向,其机头和左翼与中方一架飞机相撞,致使中方飞机坠毁,飞行员失踪。

4月1日,浙江湖州籍优秀飞行员王伟,以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在万里碧海蓝天,写下了当代军人对祖国的忠诚。

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后,中美黑客之间发生的网络大战愈演愈烈。自4月4日以来,美国黑客组织PoizonBOx不断袭击中国网站。对此,我国的网络安全人员积极防备美方黑客的攻击。中国一些黑客组织则在“五一”期间打响了“黑客反击战”!

自4月1日发生撞机事件以来,多个美国政府和商业网站遭到了中国黑客的攻击。一张贴在被黑网站首页上的帖子写着:“黑倒美国!为我们的飞行员王伟!为了我们的中国!”。

美国一家著名的网络安全公司宣布了一项调查数据,称自从撞机事件发生以来,两国网站上的黑客攻击事件每天都要发生40―50起,而在这之前,这个数字仅为1―2起。

其实中美黑客间大规模的攻击事件,最早可以追溯到1999年5月,即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发生以后,当时中国的红客窍击了美国的一些政府网站,包括能源部、内政部在内,这些网站的首页上一度高高飘扬着五星红旗。有一次大规模的攻击,还致使白宫的网站失灵三天。中国黑客攻击事件成了当时美国各大报纸的头条新闻?

同样在4月27日这天,中国ChinaByte网站专门刊文,提醒中国的网络管理员,近期屡屡得手的美国黑客组织PoizonBOx和单枪匹马的Pr0phet,前者侧重攻击windows,后者主要攻击Linux系统,虽然他们“闹翻天了也不过是个小角色而已”,但得重视才对,因为自3月以来,PoizonBOx对以“.cn”结尾的部分网站进行了283次的攻击,而pr0phet也已得手了近30次。其中绝大多数是在最近的两周进行的。

5月3日,中国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进入4月中旬以来,针对中国网络的攻击事件频繁发生,中国网络运营者要注意防范黑客攻击,确保网络安全。并提醒,如果发现网络攻击事件,可以将有关情况上报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处理协调中心。

撞机事件的谈判仍在继续,而网上的斗争却已然火热。一场规模更大、牵涉面更广的黑客战争,再次逾越浩渺的太平洋,在网络上展开。

一场事先张扬的黑客事件

早在4月19日,美国的Wired.com网站在一篇分析中提到,有消息称,中国的黑客们已经计划在“五一”期间发动一次七天战役,全面袭击美国网站。一个以涂改网页著称的美国黑客在后面跟了一个帖子:“所有的美国黑客们联合起来吧!把中国的服务器全都搞砸!”

4月26日,一家名叫“中国红客联盟”的组织发表战前声明,这个网络安全组织的成员被称为“红客”而不是“黑客”。第二天,美国联邦调查局发布了提醒网站加紧防卫的文件,中国ChinaByte网站则刊文提醒中国网民需要提防美国黑客。

4月29日晚11时,在一个门户网站的公共论坛里,电脑屏幕刷新的速度飞快。

“美国的PoizonBOx黑客组织目前仍在积极策划攻击行动,目标就是中国的各大网站,他们还不断唆使更多黑客加入战团。”22岁的中关村黑客小杨把刚刚从美国网站上看到的动态贴到了聊天室里。

“我们要通过互联网显示中国的强大力量,告诉他们中国是不可欺负的!”

这位略显单薄的青年语气坚定,他是一个著名黑客组织的骨干,他说这次网络攻击将在5月4日达到顶峰,因为那天正好是青年节。

4月30日晚,中国红客联盟站点。

四天前发布的声明吸引了一众网友,会议中心里“挤满”了人,这当中有平素习惯于单打独斗的老黑客,也有刚刚入门的网络新手,他们都是来开战前动员大会的。

此次战役,被列为攻击目标的美国网站,以政府、军事网站为主,除了白宫之外,还包括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美国国会、《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以及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的网站。

同时进行规模化攻击的还有“中国黑客联盟”以及“中国鹰派联盟”牵头的黑客群体。

聊天室里,不断刷新的屏幕上随时向红客们公布着最新战况。

一些美国网站成功地对部分黑客进行了跟踪,掌握了此次网上战斗的证据。据美国网络安全专家称,中国黑客在广泛扩充攻击队伍,并在网上提供一种叫“杀死美国”的黑客工具,包含有预制好的图表、口号等,但他们只是在教人们如何涂改页面,并没有对网站的DOS(发送无用的信息,堵住对方网站的大门)进行破坏。

网络安全顾问杰瑞?弗里塞评论说:“中国黑客之间的默契度令人惊讶,他们的组织非常有序,令人称奇,较之西方黑客也更加严密。”

经过一天一夜的攻击,中国红客联盟宣布“攻陷”美国站点92个,而据网友透露,被黑的中国站点则已超过600个(包括台湾地区的网站)。由于考虑到统计上的误差,没能将一些红客所黑的网站进行及时统计,因此中美被黑站点比例大约在三比一左右。

八万红客冲垮白宫网站

“五一”大战甫停,第二天上午,就有来自美国的消息称,随着中国“五四”青年节的到来,中国黑客的攻击将会达到高峰,为此,七八个美国黑客团体组成了一个“中国计划”联盟,准备与中国黑客再战网络。

有美国的网络安全专家认为,就“五一”中美黑客大战来讲,目前双方作战的基本手法,除了将对方网页进行你来我往的涂改之外,也不见有其它的高招,并且,过了5月4日之后,这种简单的攻击还会减少。

其实他们错了,因为在5月4日的交战中,中国黑客采用了信息战中罕用的“人海战术”,紧紧盯住了美国白宫网站,并且战争一直持续到了5月8日。

美国当地时间5月4日上午9时到上午11时15分,美国白宫网站在人海战术的攻击之下,被迫关闭了两个多小时。白宫网站的新闻负责人吉米说:“大量数据的同时涌入,堵塞了白宫与其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的连接通道。”白宫网站同时接到了大量要求服务的请求,以至于合法用户无法登录该网站。

截至5月8日凌晨,美国白宫官员表示,他们目前仍旧无法确定5月4日对美国白宫网站实施“拒绝服务攻击”的黑客究竟来自何方。

5月8日23时50分,在广州体育西路的一幢写字楼里,记者见到了在此次中国黑客反击事件中充当策划组织者角色的“中国鹰派联盟”负责人Chinaeagle。在谈到5月4日的攻势时,他笑着冒出了一句:“中国有那么多的人,人海战术嘛!”

而在他桌面上,有一份几天前的报纸,赫然印着一行醒目的大标题:“中国八万黑客冲垮白宫网站”。

5月9日零时,在历经七天的反攻之后,中国黑客组织宣布停止反攻。

中美黑客交锋大事记(4月27日--5月5日)

4月27日

担心中国黑客发动五一大攻击美国军方高度戒备

据一位国防部官员称,为防范黑客攻击,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已将其信息系统面临威胁状况的等级由一般提升至A级,这样有关人员会随时对网站的运营情况进行密切关注。同时,美国军方到5月2日左右还可能将上述威胁等级由A级提升至B甚至C级,一旦提升到B级,那么用户登陆所有军方网站时就会受到限制,而C级则意味着军方网络系统不会保持时刻在线。威胁等级最高一级为D级,届时整个军方系统将全部关闭。

4月28日

美政府“防备中国黑客攻击”文件全文

美国联邦调查局下属的国家基础设施保护中心(NIPC)在美国当地时间26日(北京时间27日)就“中美黑客大战”发布文件。

4月29日

美国劳工部及卫生部网站遭到中国黑客攻击

就在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刚刚警告称中国黑客有可能对美国网站发动进攻之后,几个由美国政府机构运营的网站就于当地时间4月28日遭到了攻击。

4月30日

中国红客联盟将在今晚9:00打响“反击战”

近日,“中国红客联盟”主页上张贴了通知,其主持人Lion召集“联盟”全体成员4月30日晚7:00召开“攻击美国网络动员大会”,讨论五一期间攻击美国网站的计划。

5月1日

中美黑客大战再升级美白宫官方网站遭攻击

安全专家表示,美中黑客之间的网络大战在当地时间4月30日愈加升级,其中美国白宫的官方网站遭到电子邮件“炸弹”的攻击,同时若干个美国和中国网站页面均被改得面目全非。

又有网站遭攻美方称中国黑客提前发动战争

美国能源部在新墨西哥州的一家下属网站在2001年4月30日凌晨(北京时间4月30日下午)被人用几条反美标语涂改,其它几家政府网站,包括美国劳工部的网站也遭到了类似袭击。黑客们在美国能源部的网站上留下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万岁!”、“美国必须对撞机事件负完全责任”、“抗议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破坏世界和平!”等标语。

5月2日

中美黑客大战升级两天之内700多家网站被黑

经过一天一夜的攻击,在记者昨晚10时发稿前,在中国红客联盟公布被黑美国站点的网站上,被“攻陷”的美国站点已达92个,而来自网友信息,被黑的中国站点则已超过600个(包括台湾地区的网站)。据分析,由于一些红客没能将所黑的网站及时报上,因此中美被黑站点比例大约在1:3左右。

5月3日

只改页面未破坏DoS中国黑客手下留情

据美国网络安全专家称,中国黑客在广泛扩充攻击队伍,并在网上提供一种叫“杀死美国”的黑客工具,但他们只是在教人们如何涂改页面,并没有对网站的DOS(denial of service)进行破坏。

中国黑客:美国黑客不罢手我们反击会升级

美国黑客对中国网站展开攻击,引起广东黑客参与“五一大反击”,对于此次攻击,有黑客表示,目的不仅仅是反击,更多地想暴露目前中国网站存在的严重安全问题,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5月4日

中国黑客对美展开反攻数千家美国网站被黑

在这俩天的攻击中,受损的主要是商业网站即以”.com“作后缀的网站。政府”.gov”和机构”.org”相对较少,教育部门”.edu”并未触及。

“中国红客”自发反击今天发动“大冲锋”

来自美国的消息称,随着中国“五四”青年节的到来,中国黑客的攻击将会达到高峰。与此同时,美国黑客威胁要进行反击,他们也在进行组织,七八个美国黑客团体组成了一个叫“中国计划”的联盟。

5月5日

“白宫网站再遭黑客袭击被迫关闭两个多小时

白宫网站的新闻负责人吉米说:“大量数据的同时涌入,堵塞了白宫与其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的连接通道。”白宫网站同时接到了大量要求服务的请求,以至于合法用户无法登录该网站。

八万中国红客发起总攻美国考虑提升戒备状态

“中国红客”昨天对美国网站发起大冲锋。昨晚10时左右,美国白宫网站受到攻击。一位名叫勇的“中国红客联盟”成员告诉记者,大约有八万人参与了此次网络反击。

有很多的黑客人工具都有加壳工具,加壳什么意思呢?

最早提出“壳”这个概念的,据我所知,应该是当年推出脱壳软件 RCOPY 3 的作者熊焰先生。在几年前的 DOS 时代,“壳”一般都是指磁盘加密软件的段加密程序,可能是那时侯的加密软件还刚起步不久吧,所以大多数的加密软件(加壳软件)所生成的“成品”在“壳”和需要加密的程序之间总有一条比较明显的“分界线”。有经验的人可以在跟踪软件的运行以后找出这条分界线来,至于这样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就不用我多说了。但毕竟在当时,甚至现在这样的人也不是很多,所以当 RCOPY3 这个可以很容易就找出“分界线”,并可以方便的去掉“壳”的软件推出以后,立即就受到了很多人的注意。老实说,这个我当年在《电脑》杂志看到广告,在广州电脑城看到标着999元的软件,在当时来说,的确是有很多全新的构思,单内存生成 EXE 可执行文件这项,就应该是世界首创了。但它的思路在程序的表现上我认为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虽然后来出现了可以加强其功力的 RO97),这个想法也在后来和作者的面谈中得到了证实。在这以后,同类型的软件想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记得住名字的就有: UNKEY、MSCOPY、UNALL .... 等等,但很多的软件都把磁盘解密当成了主攻方向,忽略了其它方面,当然这也为以后的“密界克星”“解密机器”等软件打下了基础,这另外的分支就不多祥谈了,相信机龄大一点的朋友都应该看过当时的广告了。

解密(脱壳)技术的进步促进、推动了当时的加密(加壳)技术的发展。LOCK95和 BITLOK 等所谓的“壳中带籽”加密程序纷纷出笼,真是各出奇谋,把小小的软盘也折腾的够辛苦的了。正在国内的加壳软件和脱壳软件较量得正火红的时候,国外的“壳”类软件早已经发展到像 LZEXE 之类的压缩壳了。这类软件说穿了其实就是一个标准的加壳软件,它把 EXE 文件压缩了以后,再在文件上加上一层在软件被执行的时候自动把文件解压缩的“壳”来达到压缩 EXE 文件的目的。接着,这类软件也越来越多, PKEXE、AINEXE、UCEXE 和后来被很多人认识的 WWPACK 都属于这类软件,但奇怪的是,当时我看不到一个国产的同类软件。

过了一段时间,可能是国外淘汰了磁盘加密转向使用软件序列号的加密方法吧,保护 EXE 文件不被动态跟踪和静态反编译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所以专门实现这样功能的加壳程序便诞生了。 MESS 、CRACKSTOP、HACKSTOP、TRAP、UPS 等等都是比较有名气的本类软件代表,当然,还有到现在还是数一数二的,由台湾同胞所写的 FSE 。其实以我的观点来看,这样的软件才能算是正宗的加壳软件。

在以上这些加壳软件的不断升级较劲中,很多软件都把比较“极端”技术用了上去,因为在这个时候 DOS 已经可以说是给众高手们玩弄在股掌之间了,什么保护模式、反 SICE 、逆指令等等。相对来说,在那段时间里发表的很多国外脱壳程序,根本就不能对付这么多的加壳大军,什么 UPC、TEU 等等都纷纷成为必防的对象,成绩比较理想的就只有 CUP386 了,反观国内,这段时间里也没了这方面的“矛盾斗争”。加壳软件门挥军直捣各处要岗重地,直到在我国遇到了 TR 这个铜墙铁壁以后,才纷纷败下阵来各谋对策,但这已经是一年多以后的事情了。我常想,如果 TR 能早两年“出生”的话,成就肯定比现在大得多,甚至盖过 SICE 也有可能。TR 发表的时候 WIN95 的流行已经成为事实,DOS 还有多少的空间,大家心里都清楚。但话又说回来, TR 的确是个好软件,比起当年的 RCOPY3 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也证明了我们中国的 CRACK 实力(虽然有点过时)。这个时候,前面提到过的 FSE 凭着强劲的实力也渐渐的浮出了水面,独领风骚。其时已经是 1997 年年底了,我也走完了学生“旅程”。工作后在CFIDO 的 CRACK 区认识了 Ding-Boy ,不久 CRACK 区关了,我从此迷上了 INTERNET,并于98年6月建起了一个专门介绍“壳”的站台: ;;,放上了我所收集的所有“壳”类软件。在这段时间里,各种“壳”类软件也在不段的升级换代,但都没什么太大的进展,差不多就是 TR 和众加壳软件的版本数字之争而已。

1998年8月,一个名为 UNSEC (揭秘)的脱壳软件发表了,它号称可以脱掉98年8月以前发表的所有壳。我测试之后,觉得并没传闻中的那么厉害,特别是兼容性更是令我不想再碰它。 Ding-Boy 给这个软件的作者提了很多建议,但寄去的 EMIAL 有如泥牛入海,可能是一怒之下吧,不久 Ding-Boy 的 BW (冲击波)就诞生了。这个使用内存一次定位生成 EXE 文件(后来放弃了)的脱壳软件,在我的站台公开后,得到了很多朋友们的肯定。要知道,从RCOPY 3 开始,绝大部分的脱壳软件都是要两次运行目标程序来确定 EXE 的重定位数据的。BW 的这一特点虽然有兼容性的问题,但也树立了自己的风格、特色。经过几个月的改善, BW 升级到了 2.0 版本,这个版本的推出可以说是 BW 的转折点,因为它已经是一个成熟、稳定脱壳软件了,它可以对付当时(现在)大多数的壳,包括当时最新的 FSE 0.6 等。更重要的是这个版本把选择壳的和软件“分界线”这个最令新手头疼的步骤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的地步,使更多的朋友接受了它。另外,能加强 BW 功力的 CI 模式也是其它脱壳软件没有的东西。最近,BW 发表了最新的 2.5 BETA2 版本,增强了一些方面的功能,因它竟然可以脱掉号称最厉害的磁盘加密工具 LOCKKING 2.0 的加密壳,因而进一步奠定了它在“脱壳界”的地位。说到最新,就不能不提 GTR、LTR、EDUMP、ADUMP、UPS、UPX、APACK 这几个国外的好软件了,它们每个都有自己的特色,可以说都是当今各类“壳”中的最新代表了。(这些软件和详细介绍请到我的主页查阅)

由于 WINDOWS 3.1 只是基于 DOS 下的一个图形外壳,所以在这个平台下的“壳”类软件很少,见过的就只有像 PACKWIN 等几个有限的压缩工具,终难成气候。

可能是 MICROSOFT 保留了 WIN95 的很多技术上的秘密吧,所以即便是 WIN95 已经推出了 3 年多的时间,也没见过在其上面运行的“壳”类软件。直到 98 年的中期,这样的软件才迟迟的出现,而这个时候 WIN98 也发表了有一段日子了。应该是有 DOS 下的经验吧,这类的软件不发表由自可,一发表就一大批地的冲了出来。先是加壳类的软件如: BJFNT、PELOCKNT 等,它们的出现,使暴露了 3 年多的 WIN95 下的 PE 格式 EXE 文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大家都应该知道现在很多 WIN95 下的软件都是用注册码的方法来区分、确定合法与非法用户的吧,有了这类加壳软件,这种注册方法的安全性提高了不少,如果大家也有自己编的 WIN95 程序,就一定要多留意一下本类软件了。接着出现的就是压缩软件了,因为 WIN95 下运行的 EXE 文件“体积”一般都比较大,所以它的实用价值比起 DOS 下的压缩软件要大很多,这类的软件也很多,早些时候的 VBOX、PEPACK、PETITE 和最近才发表的 ASPACK、UPX 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在 DOS 下很流行的压缩软件 WWPACK 的作者也推出了对应 WIN95 版本的 WWPACK32,由于性能并不是十分的突出,所以用的人也不太多。由于压缩软件其实也是间接给软件加了壳,所以用它们来处理 EXE 也是很多软件作者喜欢做的事情,最近新发表的很多软件里都可以看到这些加壳、加压缩软件的名字了。有加壳就一定会有脱壳的,在 WIN95 下当然也不例外,但由于编这类软件比编加壳软件要难得多,所以到目前为止,我认为就只有 PROCDUMP 这个软件能称为通用脱壳软件了,它可以对付现在大多数的加壳、压缩软件所加的壳,的确是一个难得的精品。其它的脱壳软件多是专门针对某某加壳软件而编,虽然针对性强、效果好,但收集麻烦,而且这样的脱壳软件也不多。前些时候 TR 作者也顺应潮流发表了 TR 的 WIN95 版本: TRW ,由现在的版本来看可以对付的壳还不多,有待改进。

BW 的作者 Ding-Boy 最新发表了一个 WIN95 的 EXE 加壳软件 DBPE 。虽然它还不太成熟,但它可以为软件加上使用日期限制这个功能是其它加壳软件所没有的,或者以后的加壳软件真的会是像他说的那样可以:加壳和压缩并重、并施;随意加使用日期;加上注册码;加软件狗(磁盘)保护;加硬件序列号判别;加... 。

高手看看,这些是什么木马病毒,还会复生吗??

这个木马替换了C:\WINDOWS\system32\notepad.exe

并切不让恢复,木马(特洛伊木马),也称为后门,英文叫做“Trojan house”,其名称取自希腊神话的《特洛伊木马记》,它是一种基于远程控制的黑客工具,木马的特性一般有:①包含于正常程序中,当用户执行正常程序时,启动自身,在用户难以察觉的情况下,完成一些危害用户的操作,具有隐蔽性②具有自动运行性③具有自动恢复功能。④能自动打开特别的端口。⑤包含具有未公开且可能产生危险后果的功能和程序。木马一般有两个程序组成:一个是服务器程序,一个是控制器程序。当你的计算机运行了服务器后,恶意攻击者可以使用控制器程序进入你的计算机,通过指挥服务器程序达到控制你的计算机的目的。黑客可以利用它锁定你的鼠标、记录你的键盘按键、窃取你的口令屡屡拉、浏览及修改你的文件、修改注册表、远程关机、重新启动等等功能。

木马的种类:①远程控制木马。例如冰河②密码发送木马。例如 QQ 木马③键盘记录木马。一般的木马都具有这功能④破坏性质的木马。⑤代理木马。在肉鸡上作跳板的木马。⑥FTP 木马⑦反弹端口型木马。简单来说就是反防火墙的木马,例如网络神偷⑧dll 木马。这是现在最新出来的采用进程插入技术的木马,是最难对付的木马之一。⑨综合型。

想不中木马,先要了解木马植入的惯用伎俩(很多病毒的传播也是利用同样的手段,因为木马也算是病毒的一种):

1. 邮件传播:木马很可能会被放在邮箱的附件里发给你,当你在没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下载运行了它,即便中了木马。因此对于带有附件的邮件,你最好不要下载运行,尤其是附件名为*.exe的,并且请养成用杀毒软件扫描附件的习惯。

2. QQ传播:因为QQ有文件传输功能,所以现在也有很多木马通过QQ传播。恶意破坏者通常把木马服务器程序通过合并软件和其他的可执行文件绑在一起,然后骗你说是一个好玩的东东或者是PLMM的照片,你接受后运行的话,你就成了木马的牺牲品了。

3. 下载传播:在一些个人网站或论坛下载软件时有可能会下载到绑有木马服务器的东东。所以建议要下载工具的话最好去比较知名的网站。在解压缩安装之前也请养成对下好的软件进行病毒扫描的习惯。

在这里提醒一下,若被杀毒软件扫描到有病毒请立即清除。不要以为不运行这些带木马的文件就可以了,下面这种木马植入方法专门用来对付有此想法的人。

4. 修改文件关联。这是木马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比方说正常情况下txt文件的打开方式为Notepad.exe(记事本),攻击者可以把txt文件打开方式修改为用木马程序打开,这样一旦你双击一个txt文件,原本应用记事本打开的,现在却变成启动木马程序了!当然,不仅仅是txt文件,其它诸如htm、exe、zip、com等都是木马的目标。对付文件关联木马,只能检查“HKEY_CLASSES_ROOT\文件类型\shell\open\command”这个子键,查看其键值是否正常。

5. 直接运行植入。一般是利用系统漏洞把配置好的木马在目标主机上运行就完成了。有关系统安全策略后文会作进一步的讲解。

6. 网页植入。现在比较流行的种植木马方法,也是黑客们惯用的无形杀手,即所谓的网页木马。经常上网的朋友是不是发现在浏览网页的时候,浏览器动不动就会弹出几个提示窗口,其中看见最多的就数3721的提示窗口了。这些窗口的源代码中包含了ActiveX控件,如果不安装里面的控件,以后仍然会出现这种窗口,并且网页的功能就不能实现了。利用这一点,可以制作一个ActiveX控件,放在网页里面,只要用户选择了安装,就会自动从服务器上下载一个木马程序并运行,这样就达到植入木马的目的了。按此方法制作的木马对任何版本的IE都有效,但是在打开网页的时候弹出对话框要用户确定是否安装,只要用户不安装,黑客们就以点办法也没有了。所以当上网的时候弹出对话框询问是否安装某软件或插件,请务必看清楚此消息的来源站点。若是知名网站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是否安装,若是比较少见或没见过的网址甚至根本看不到网址请毫不犹豫的点击“否”并关闭该窗口。另一类木马主要是利用微软的HTML Object标签的一个漏洞,Object标签主要是用来把ActiveX控件插入到HTML页面里。由于加载程序没有根据描述远程Object数据位置的参数检查加载文件的性质,因此Web页面里面的木马会悄悄地运行。对于DATA所标记的URL,IE会根据服务器返回HTTP头中的Content-Type来处理数据,也就是说如果HTTP头中返回的是appication/hta等,那么该文件就能够执行,而不管IE的安全级别有多高。如果恶意攻击者把该文件换成木马,并修改其中ftp服务器的地址和文件名,将其改为他们的ftp服务器地址和服务器上木马程序的路径。那么当别人浏览该网页时,会出现“Internet Explorer脚本错误”的错误信息,询问是否继续在该页面上运行脚本错误,当点击“是”便会自动下载并运行木马。以上两种网页木马都会弹出安全提示框,因此不够隐蔽,遇到此情况只要看清消息来源的站点,再视情况判断有没必要点击“是”。还有一种网页木马是直接在网页的源代码中插入木马代码,只要对方打开这个网页就会中上木马,而他对此还是一无所知。在这里提醒各位网民,对于从未见过的URL(通常都是个人网站/论坛),最好不要访问。

那么怎样判断自己的电脑是否中了木马,中了木马时有什幺现象?很难说,因为它们发作时的情况多种多样。

但是如果你的计算器有以下表现,就很可能染上黑客病毒了。

计算器有时死机,有时又重新激活;在没有执行什么操作的时候,却在拼命读写硬盘;系统莫明其妙地对软驱进行搜索;没有运行大的程序,而系统的速度越来越慢,系统资源占用很多;用CTRL+ALT+DEL调出任务表,发现有多个名字相同的程序在运行,而且可能会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多。(可是,有一些程序是不会出现在这个列表里的。懂得编程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不难做到,借助PVIEW95就可以看到)。特别是在连入Internet网或是局域网后,如果你的机器有这些现象,就应小心了,当然也有可能是一些其它的病毒在作怪。由于木马程序的破坏通常需要里应外合,大多数的木马不如病毒般可怕。即使运行了,也不一定会对你的机器造成危害。不过,潜在的危害还是有的。比如,你的上网密码有可能已经跑到别人的收件箱里了!

我们也可以利用查看本机开放端口的方法来检查自己是否被种了木马或其它黑客程序。你在网络上冲浪,别人和你聊天,你发电子邮件,必须要有共同的协议,这个协议就是TCP/IP协议,任何网络软件的通讯都基于TCP/IP协议。如果把互联网比作公路网,电脑就是路边的房屋,房屋要有门你才可以进出,TCP/IP协议规定,电脑可以有256*256扇门,即从0到65535号“门”,TCP/IP协议把它叫作“端口”。当你发电子邮件的时候,E-mail软件把信件送到了邮件服务器的25号端口,当你收信的时候,E-mail软件是从邮件服务器的110号端口这扇门进去取信的,你现在看到的我写的东西,是进入服务器的80端口。新安装好的个人电脑打开的端口号是139端口,你上网的时候,就是通过这个端口与外界联系的。黑客也是通过端口进入你的电脑。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查看本机开放端口的方法来检查自己是否被种了木马或其它黑客程序。以下是详细方法介绍:

①Windows本身自带的netstat命令

此命令是显示协议统计和当前的 TCP/IP 网络连接。该命令只有在安装了 TCP/IP 协议后才可以使用。

netstat [-a] [-e] [-n] [-s] [-p protocol] [-r] [interval]

-a显示所有连接和侦听端口。服务器连接通常不显示。

-e显示以太网统计。该参数可以与 -s 选项结合使用。

-n以数字格式显示地址和端口号(而不是尝试查找名称)。

-s显示每个协议的统计。默认情况下,显示 TCP、UDP、ICMP 和 IP 的统计。-p 选项可以用来指定默认的子集。

-p protocol显示由 protocol 指定的协议的连接;protocol 可以是 tcp 或 udp。如果与 -s 选项一同使用显示每个协议的统计,protocol 可以是 tcp、udp、icmp 或 ip。

-r显示路由表的内容。

interval重新显示所选的统计,在每次显示之间暂停 interval 秒。按 CTRL+B 停止重新显示统计。如果省略该参数,netstat 将打印一次当前的配置信息。

如果发现有异常的端口出现,就有可能是木马常用的端口被占用。立即断开网络,用病毒库升级到最新的杀毒软件查杀病毒。

②工作在windows2000下的命令行工具fport

Fport是FoundStone出品的一个用来列出系统中所有打开的TCP/IP和UDP端口,以及它们对应应用程序的完整路径、PID标识、进程名称等信息的软件。在命令行下使用,请看例子:

D:\fport.exe

FPort v1.33 - TCP/IP Process to Port Mapper

Copyright 2000 by Foundstone, Inc.

Pid Process Port Proto Path

748 tcpsvcs - 7 TCP C:\WINNT\System32\ tcpsvcs.exe

748 tcpsvcs - 9 TCP C:\WINNT\System32\tcpsvcs.exe

748 tcpsvcs - 19 TCP C:\WINNT\System32\tcpsvcs.exe

416 svchost - 135 TCP C:\WINNT\system32\svchost.exe

利用此命令,各个端口究竟是什么程序打开的就都在你眼皮底下了。如果发现有某个可疑程序打开了某个可疑端口,可千万不要大意,也许那就是一只狡猾的木马!

③与Fport功能类似的图形化界面工具Active Ports

Active Ports为SmartLine出品,你可以用来监视电脑所有打开的TCP/IP/UDP端口,不但可以将你所有的端口显示出来,还显示所有端口所对应的程序所在的路径,本地IP和远端IP(试图连接你的电脑IP)是否正在活动,而且它还提供了一个关闭端口的功能,在你用它发现木马开放的端口时,可以立即将端口关闭。

利用查看本机开放端口,以及端口和进程对应关系的方法,可以轻松的发现基于TCP/UDP协议的木马。一般中了木马程序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杀毒软件清除,如金山毒霸等。现在的杀毒程序能查杀大部分木马,当然也有一部分查杀不了的木马。这时就需要手动清除。要想手工清除,首先需要了解一下木马通常喜欢隐藏在哪里,并自动加载。

“木马”程序会想尽一切办法隐藏自己,主要途径有:在任务栏中隐藏自己,这是最基本的只要把form的Visible属性设为False、ShowInTaskBar设为False,程序运行时就不会出现在任务栏中了。在任务管理器中隐形:将程序设为“系统服务”可以很轻松地伪装自己。 当然它也会悄无声息地启动。木马会在计算机启动时自动装载服务端,Windows系统启动时自动加载应用程序的方法,木马都会用上,如:启动组、win.ini、system.ini、注册表等等都是“木马”藏身的好地方。下面具体谈谈“木马”是怎样自动加载的。

①win.ini 中启动 :在 win.ini 文件中,在 [WINDOWS] 下面, “run=” 和 “load=” 是可能加载 “ 木马 ” 程序的途径,必须仔细留心它们。一般情况下,它们的等号后面什么都没有,如果发现后面跟有路径与文件名不是你熟悉的启动文件,你的计算机就可能中上 “ 木马 ” 了。当然你也得看清楚,因为好多 “ 木马 ” ,如 “AOL Trojan 木马 ” ,它把自身伪装成 command.exe 文件,如果不注意可能不会发现它不是真正的系统启动文件。

②system.ini 中启动 :在 system.ini 文件中,在 [BOOT] 下面有个 “shell= 文件名 ” 。正确的文件名应该是 “explorer.exe” ,如果不是 “explorer.exe” ,而是 “shell= explorer.exe 程序名 ” ,那么后面跟着的那个程序就是 “ 木马 ” 程序,就是说你已经中 “ 木马 ” 了。

③利用注册表加载运行 :在注册表中的情况最复杂,通过regedit命令打开注册表编辑器,在点击至:“HKEY-LOCAL-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Run”目录下,查看键值中有没有自己不熟悉的自动启动文件,扩展名为EXE,这里切记:有的“木马”程序生成的文件很像系统自身文件,想通过伪装蒙混过关,如“Acid Battery v1.0木马”,它将注册表“HKEY-LOCAL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Run”下的 Explorer 键值改为Explorer=“C:\WINDOWS\expiorer.exe”,“木马”程序与真正的Explorer之间只有“i”与“l”的差别。当然在注册表中还有很多地方都可以隐藏“木马”程序,如:“HKEY-CURRENT-USER\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Run”、“HKEY-USERS\****\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Run”的目录下都有可能,最好的办法就是在“HKEY-LOCAL-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Run”下找到“木马”程序的文件名,再在整个注册表中搜索即可。

④隐形于启动组中 : C:\windows\start menu\programs\startup ,在注册表中的位置: 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

Explorer\ShellFolders Startup="C:\windows\start menu\programs\startup"( 一般来说机率比较少 )

⑤隐蔽在 Winstart.bat 中 :按照上面的逻辑理论,凡是利于木马能自动加载的地方,木马都喜欢呆。这不, Winstart.bat 也是一个能自动被 Windows 加载运行的文件,它多数情况下为应用程序及 Windows 自动生成,在执行了 Win.com 并加载了多数驱动程序之后开始执行(这一点可通过启动时按 F8 键再选逐步跟踪启动过程的启动方式可得知)。由于 Autoexec.bat 的功能可以由 Winstart.bat 代替完成,因此木马完全可以像在 Autoexec.bat 中那样被加载运行,危险由此而来。

⑥在 Autoexec.bat 和 Config.sys 中加载运行

⑦通过文件关联启动 :此类木马上文已讲,在这里不再

⑧比较新的木马启动技术就是利用 dll 嵌入技术,把木马嵌进正常使用程序进程里,手工很难清理。这种木马不使用进程,而使用Windows系统中的另一种“可执行程序”——dll(应用程序扩展),这样我们就不能通过Windows的进程管理器来发现这种木马了,但是我们可以借助第三方软件(Windows优化大师的进程管理)来找到木马使用的dll文件,找到后到DOS下删除。

知道了“木马”的工作原理,查杀“木马”就变得很容易,如果发现有“木马”存在,最安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马上将计算机与网络断开,防止黑客通过网络对你进行攻击。然后编辑win.ini文件,将[WINDOWS]下面,“run=“木马”程序”或“load=“木马”程序”更改为“run=”和“load=”;编辑system.ini文件,将[BOOT]下面的“shell=‘木马’文件”,更改为:“shell=explorer.exe”;在注册表中,用regedit对注册表进行编辑,先在“HKEY-LOCAL-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Run”下找到“木马”程序的文件名,再在整个注册表中搜索并替换掉“木马”程序,有时候还需注意的是:有的“木马”程序并不是直接将“HKEY-LOCAL-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Run”下的“木马”键值删除就行了,因为有的“木马”如:BladeRunner“木马”,如果你删除它,“木马”会立即自动加上,你需要的是记下“木马”的名字与目录,然后退回到DOS下,找到此“木马”文件并删除掉。重新启动计算机,然后再到注册表中将所有“木马”文件的键值删除。至此,我们就大功告成了。

(五)病毒防杀

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代码。

计算机病毒可根据感染形态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 引导型病毒:引导型病毒是病毒把自身的程序代码存放在软盘或硬盘的引导扇区中。由于现代计算机的启动机制,使得病毒可以在每次开机,操作系统还没有引导之前就被加载到内存中,这个特性使得病毒可以对计算机进行完全的控制,并拥有更大的能力进行传染和破坏。绝大多数引导型病毒有极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通常会格式化硬盘、修改文件分配表(FAT表)等,一旦发作,计算机的数据通常会全部丢失。这种类型病毒的清除也很简单,不管是什么名字的病毒,只要是引导型的,用干净的软盘(即不含病毒的启动软盘,注意:一定要关闭软盘的写保护,不允许对软盘进行写入操作)启动系统,然后重写硬盘的引导扇区即可清除。由于该类病毒的清除和发现很容易,所以这类病毒都属于很老的了,现在基本上已经灭绝。

② 文件型病毒:文件型病毒通常把病毒程序代码自身放在系统的其它可执行文件(如:*.COM、*.EXE、*.DLL等)中。当这些文件被执行时,病毒的程序就跟着被执行。文件型病毒依传染方式的不同,又分为非常驻型以及常驻内存型两种。非常驻型病毒是将病毒程序自身放置于*.COM、*.EXE或是*.SYS的文件中,当这些中毒的程序被执行时,就会尝试把病毒程序传染给另一个或多个文件。该类病毒只在感染病毒的程序被调用执行时,传染给其它程序,病毒本身并不常驻内存;常驻内存型病毒躲在内存中,一旦常驻内存型病毒进入了内存,只要有可执行文件被执行,就可以对其进行感染。由于病毒一直常驻内存,所以此时用杀毒软件进行杀毒,存在“带毒杀毒”的问题,通常不易杀干净。一般需要用干净的系统引导盘启动系统后,再进行杀毒才彻底。

③ 复合型病毒:复合型病毒具备引导型病毒和文件型病毒的特性,可以传染*.COM、*.EXE、*.DLL文件,也可以感染磁盘的引导扇区。由于这个特性,使得这种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力,一旦发病,破坏程度也会非常强。

④ 变型病毒:又称幽灵病毒,这一类病毒使用一个复杂的算法,使自己每传播一次都具有不同的内容和长度。一般的做法是:病毒由一段混有无关指令的解码算法和被变化过的病毒体组成。病毒之所以费尽心机进行自身代码的变化,主要原因是为了躲避杀毒软件对其病毒特征代码的扫描,以避免被杀毒软件清除。

⑤ 宏病毒:宏病毒主要利用微软Office软件Word、Excel本身有宏命令的功能而写的一种病毒。所谓的宏,就是一段脚本程序,由于Word、Excel等软件在处理文档时,为了使程序更智能化地按人的意愿工作,允许在Word中加一些VBS程序,这给宏病毒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宏病毒就是用这些VBS程序书写的程序。

⑥ 网页病毒:网页病毒主要利用系统软件的安全漏洞,通过执行嵌入在网页HTML语言内的Jave Applet程序、JavaScript脚本程序、VBS脚本程序和ActiveX部件等可自动执行的程序,强行修改操作系统的注册表和系统配置,或非法控制系统资源,盗取用户文件。这种非法恶意程序能够自动执行,它完全不受用户的控制。你一旦浏览含有该病毒的网页,便可以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中招,给系统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轻则消耗系统资源,使系统运行速度缓慢,直至重启;重则删除硬盘数据,甚至格式化硬盘。网页病毒发作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修改浏览器和注册表的各种设置,比如:IE的默认首页被修改,标题栏被添加非法信息,注册表被禁止打开等。另一种则是恶性结果,比如:开机出现对话框,格式化硬盘,全方位侵害封杀系统,最后导致瘫痪崩溃,非法读取或盗取用户文件等。网页病毒的预防通常是先打上IE补丁。接下来有两种方法:一是利用IE自身的设置进行预防,使浏览器自身不执行网页上的脚本程序,或屏蔽某些恶性网站。在IE6的internet选项的“常规”选项卡中,先选中某一网站区域,再点击“自定义级别”即可对IE6浏览器能执行的脚本程序进行限制。要注意的是:禁用IE的JS、VBS等脚本程序的运行后,很多网页特效就没办法显示了;另一种办法,就是使用病毒防火墙,或者直接用第三方IE保护软件来保护。

⑦ “蠕虫”型病毒:顾名思义,计算机蠕虫指的是某些恶性程序代码,会像蠕虫般在计算机网络中爬行,从一台计算机爬到另外一台计算机进行感染。一般来说蠕虫能感染文件,对自身进行复制,消耗系统资源。在互联网环境下,蠕虫病毒变得非常猖獗,它靠复制自己来传播,如果你不对蠕虫的传播渠道进行控制(如操作系统的漏洞、文件共享的权限等),即使你不执行任何外来文件,也会被感染。现在的病毒一般都是既能够感染文件,又可以像蠕虫那样到处爬动(无非就是通过E-mail、共享文件夹、感染HTML代码,然后就是寻找漏洞获得写权限等等),因此,未来能够给网络带来重大灾难的,必定将是网络蠕虫病毒。

⑧ 木马病毒。木马和蠕虫之间,有某种程度上的依附关系,越来越多的病毒同时具有木马和蠕虫两者的特点。

在病毒日益猖獗的今天,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是最基本的措施。同时建议至少每周更新一次病毒库。

从目前发现的病毒来看,计算机感染病毒后的主要症状有:

1:由于病毒程序把自己或操作系统的一部分用坏簇隐藏起来,磁盘坏簇莫名其妙地增多。

2:由于病毒程序附加在可执行程序头尾或插在中间,使可执行程序容量加大。

3:由于病毒程序把自己的某个特殊标志作为标签,使接触到的磁盘出现特别标签。

4:由于病毒程序本身或其复制品不断入侵占系统空间,使可用系统空间变小。

5:由于病毒程序的异常活动,造成异常的磁盘访问。

6:由于病毒程序附加或占用引导部分,使系统引导变慢。

7:丢失数据和程序。

8:中断向量发生变化。

9:打印出现问题。

10:死机现象增多。

11:生成不可见的表格文件或特定文件。

12:系统出现异常活动。

13:出现一些无意义的画面问候语等。

14:程序运行出现异常现象或不合理的结果。

15:磁盘卷标名发生变化。

16:系统不认识磁盘或硬盘,不能引导系统等。

17:在系统内装有汉字库正常的情况下不能调用汉字库或不能打印汉字。

18:在使用没有写保护的软件的软盘时屏幕上出现软盘写保护的提示。

19:异常要求用户输入口令。

你想尝试一下中病毒的滋味的话可去下载病毒感染模拟器。

若你的计算机发生以上状况,千万不要迟疑,遵循以下步骤处理:

1:立刻断开网络。

2:找“决对干净”的DOS系统磁盘启动计算机。这时,记得要关上这张磁盘个写保护。

3:用杀毒软件开始扫描病毒。

4:若侦测到是文件中毒时,则有三种方试处理:删除文件、重命名文件或是请除病毒。记住:千万不要对中毒文件置之不理,特别是不能让其停留在可执行文件中。

5:若侦测到的是硬盘分区或引导区的病毒时,则你可以用干净的DOS磁盘中的FDISK指令,执行FDISK/MBR命令,以恢复硬盘的引导信息;或是在A驱中执行A:/SYS C:(C:为中毒磁盘),以救回硬盘引导区的资料。

6:现在,可以重新建文件、重新安装软件或 ,准备备份资料,请切记,备份资料在重新导入系统前,应先进行扫描,以防万一。

7:千万记住,重新建文档到开始运行之前。应再次扫描整个系统,以免中毒文件不小心又被存入系统中。

8:现在可以安心的开始操作计算机了。

(六)Windows系统安全隐患

许多系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安全漏洞(Bugs),其中一些是操作系统或应用软件本身具有的。如缓冲区溢出攻击、Windows98中的共享目录密码验证漏洞和IE5漏洞等,这些漏洞在补丁未被开发出来之前一般很难防御黑客的破坏,除非你将网线拔掉;另一些是利用协议漏洞进行攻击,如攻击者利用POP3一定要在根目录下运行的这一漏洞发动攻击,破坏根目录,从而获得超级用户的权限;还有一些漏洞是由于系统管理员配置错误或疏忽引起的,如在网络文件系统中,将目录和文件以可写的方式调出,将未加Shadow的用户密码以明码方式存放在某一目录下,这都会给黑客带来可乘之机。

防范措施:①个人用户推荐使用Windows XP Professional。这个号称Windows家族最稳定的操作系统,基于NT内核的融合,与以前的各版本相比具有更加安全和更加保密的安全特性,它对系统安全性所做的改善,大大加强了用户建立安全、保密的系统环境的系数。②及时给系统打补丁。可以使用Windows自带的“Windows update”,建议至少每周更新一次,并多留意下官方网站的安全公告。③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强烈建议至少每周对其更新一次。

另外我们也应充分利用Windows XP的安全特性进行一些必要的安全配置:①使用XP自带的免费Internet连接防火墙。②利用Windows XP内置的IE6.0来保护个人隐私。我们可以在IE6.0中定义透露个人信息的具体参数选项,浏览器会在用户上网时,自动判断所访问的站点的安全、可信等级,根据预先设定的隐私参数,来限制信息方面的流通。③利用加密文件系统(EFS)加密。在Windows XP中EFS使用扩展数据加密标准作为加密算法,EFS自动地为用户生成一对密钥和证书,并在利用了CryptoAPI结构的情况下以公钥加密为基础。加密后的文件夹将限制、识别用户是否属于非法访问,只有对这个文件进行加密的用户可以打开这个文件并使用它。要对文件进行加密,首先你得有NTFS分区,然后右击要加密的文件夹,在弹出的文件夹属性的“常规”栏里依次选择“高级”→“加密内容以便保护数据”→“确定”→“将更改应用于该文件夹、子文件夹和文件”→“确定”,这样,该文件夹、子文件夹及文件都已加密。需要注意的是当对文件夹进行了加密后,一定要制作备份密钥,以防万一。④屏蔽不需要的服务组件。XP众多的服务使用户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服务,但是出于种种原因,用户能真正在日常用到的组件还是为数不多,这就造成了很到的系统资源浪费和一定的安全隐患,甚至黑客们还会据此尝试一些入侵,所以屏蔽一些暂时还不需要的服务组件是安全设置中的一个重要部分。⑤管理好?/div

服务器病毒木马不断,高分请教解决办法!

随着Internet互联网络带宽的增加和多种DDOS黑客工具的不断发布,DDOS拒绝服务攻击的实施越来越容易,DDOS攻击事件正在成上升趋势。出于商业竞争、打击报复和网络敲诈等多种因素,导致很多IDC托管机房、商业站点、游戏服务器、聊天网络等网络服务商长期以来一直被DDOS攻击所困扰,随之而来的是客户投诉、同虚拟主机用户受牵连、法律纠纷、商业损失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解决DDOS攻击问题成为网络服务商必须考虑的头等大事。

二、什么是DDOS?

DDOS是英文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的缩写,意即“分布式拒绝服务”,那么什么又是拒绝服务(Denial of Service)呢?可以这么理解,凡是能导致合法用户不能够访问正常网络服务的行为都算是拒绝服务攻击。也就是说拒绝服务攻击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阻止合法用户对正常网络资源的访问,从而达成攻击者不可告人的目的。虽然同样是拒绝服务攻击,但是DDOS和DOS还是有所不同,DDOS的攻击策略侧重于通过很多“僵尸主机”(被攻击者入侵过或可间接利用的主机)向受害主机发送大量看似合法的网络包,从而造成网络阻塞或服务器资源耗尽而导致拒绝服务,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一旦被实施,攻击网络包就会犹如洪水般涌向受害主机,从而把合法用户的网络包淹没,导致合法用户无法正常访问服务器的网络资源,因此,拒绝服务攻击又被称之为“洪水式攻击”,常见的DDOS攻击手段有SYN Flood、ACK Flood、UDP Flood、ICMP Flood、TCP Flood、Connections Flood、Script Flood、Proxy Flood等;而DOS则侧重于通过对主机特定漏洞的利用攻击导致网络栈失效、系统崩溃、主机死机而无法提供正常的网络服务功能,从而造成拒绝服务,常见的DOS攻击手段有TearDrop、Land、Jolt、IGMP Nuker、Boink、Smurf、Bonk、OOB等。就这两种拒绝服务攻击而言,危害较大的主要是DDOS攻击,原因是很难防范,至于DOS攻击,通过给主机服务器打补丁或安装防火墙软件就可以很好地防范,后文会详细介绍怎么对付DDOS攻击。

三、被DDOS了吗?

DDOS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流量攻击,主要是针对网络带宽的攻击,即大量攻击包导致网络带宽被阻塞,合法网络包被虚假的攻击包淹没而无法到达主机;另一种为资源耗尽攻击,主要是针对服务器主机的攻击,即通过大量攻击包导致主机的内存被耗尽或CPU被内核及应用程序占完而造成无法提供网络服务。

如何判断网站是否遭受了流量攻击呢?可通过Ping命令来测试,若发现Ping超时或丢包严重(假定平时是正常的),则可能遭受了流量攻击,此时若发现和你的主机接在同一交换机上的服务器也访问不了了,基本可以确定是遭受了流量攻击。当然,这样测试的前提是你到服务器主机之间的ICMP协议没有被路由器和防火墙等设备屏蔽,否则可采取Telnet主机服务器的网络服务端口来测试,效果是一样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假如平时Ping你的主机服务器和接在同一交换机上的主机服务器都是正常的,突然都Ping不通了或者是严重丢包,那么假如可以排除网络故障因素的话则肯定是遭受了流量攻击,再一个流量攻击的典型现象是,一旦遭受流量攻击,会发现用远程终端连接网站服务器会失败。

相对于流量攻击而言,资源耗尽攻击要容易判断一些,假如平时Ping网站主机和访问网站都是正常的,发现突然网站访问非常缓慢或无法访问了,而Ping还可以Ping通,则很可能遭受了资源耗尽攻击,此时若在服务器上用Netstat -na命令观察到有大量的SYN_RECEIVED、TIME_WAIT、FIN_WAIT_1等状态存在,而ESTABLISHED很少,则可判定肯定是遭受了资源耗尽攻击。还有一种属于资源耗尽攻击的现象是,Ping自己的网站主机Ping不通或者是丢包严重,而Ping与自己的主机在同一交换机上的服务器则正常,造成这种原因是网站主机遭受攻击后导致系统内核或某些应用程序CPU利用率达到100%无法回应Ping命令,其实带宽还是有的,否则就Ping不通接在同一交换机上的主机了。

当前主要有三种流行的DDOS攻击:

1、SYN/ACK Flood攻击:

这种攻击方法是经典最有效的DDOS方法,可通杀各种系统的网络服务,主要是通过向受害主机发送大量伪造源IP和源端口的SYN或ACK包,导致主机的缓存资源被耗尽或忙于发送回应包而造成拒绝服务,由于源都是伪造的故追踪起来比较困难,缺点是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高带宽的僵尸主机支持。少量的这种攻击会导致主机服务器无法访问,但却可以Ping的通,在服务器上用Netstat -na命令会观察到存在大量的SYN_RECEIVED状态,大量的这种攻击会导致Ping失败、TCP/IP栈失效,并会出现系统凝固现象,即不响应键盘和鼠标。普通防火墙大多无法抵御此种攻击。

2、TCP全连接攻击:

这种攻击是为了绕过常规防火墙的检查而设计的,一般情况下,常规防火墙大多具备过滤TearDrop、Land等DOS攻击的能力,但对于正常的TCP连接是放过的,殊不知很多网络服务程序(如:IIS、Apache等Web服务器)能接受的TCP连接数是有限的,一旦有大量的TCP连接,即便是正常的,也会导致网站访问非常缓慢甚至无法访问,TCP全连接攻击就是通过许多僵尸主机不断地与受害服务器建立大量的TCP连接,直到服务器的内存等资源被耗尽而被拖跨,从而造成拒绝服务,这种攻击的特点是可绕过一般防火墙的防护而达到攻击目的,缺点是需要找很多僵尸主机,并且由于僵尸主机的IP是暴露的,因此容易被追踪。

3、刷Script脚本攻击:

这种攻击主要是针对存在ASP、JSP、PHP、CGI等脚本程序,并调用MSSQLServer、MySQLServer、Oracle等数据库的网站系统而设计的,特征是和服务器建立正常的TCP连接,并不断的向脚本程序提交查询、列表等大量耗费数据库资源的调用,典型的以小博大的攻击方法。一般来说,提交一个GET或POST指令对客户端的耗费和带宽的占用是几乎可以忽略的,而服务器为处理此请求却可能要从上万条记录中去查出某个记录,这种处理过程对资源的耗费是很大的,常见的数据库服务器很少能支持数百个查询指令同时执行,而这对于客户端来说却是轻而易举的,因此攻击者只需通过Proxy代理向主机服务器大量递交查询指令,只需数分钟就会把服务器资源消耗掉而导致拒绝服务,常见的现象就是网站慢如蜗牛、ASP程序失效、PHP连接数据库失败、数据库主程序占用CPU偏高。这种攻击的特点是可以完全绕过普通的防火墙防护,轻松找一些Proxy代理就可实施攻击,缺点是对付只有静态页面的网站效果会大打折扣,并且有些Proxy会暴露攻击者的IP地址。

四、怎么抵御DDOS?

对付DDOS是一个系统工程,想仅仅依靠某种系统或产品防住DDOS是不现实的,可以肯定的是,完全杜绝DDOS目前是不可能的,但通过适当的措施抵御90%的DDOS攻击是可以做到的,基于攻击和防御都有成本开销的缘故,若通过适当的办法增强了抵御DDOS的能力,也就意味着加大了攻击者的攻击成本,那么绝大多数攻击者将无法继续下去而放弃,也就相当于成功的抵御了DDOS攻击。以下为笔者多年以来抵御DDOS的经验和建议,和大家分享!

1、采用高性能的网络设备

首先要保证网络设备不能成为瓶颈,因此选择路由器、交换机、硬件防火墙等设备的时候要尽量选用知名度高、口碑好的产品。再就是假如和网络提供商有特殊关系或协议的话就更好了,当大量攻击发生的时候请他们在网络接点处做一下流量限制来对抗某些种类的DDOS攻击是非常有效的。

2、尽量避免NAT的使用

无论是路由器还是硬件防护墙设备要尽量避免采用网络地址转换NAT的使用,因为采用此技术会较大降低网络通信能力,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NAT需要对地址来回转换,转换过程中需要对网络包的校验和进行计算,因此浪费了很多CPU的时间,但有些时候必须使用NAT,那就没有好办法了。

3、充足的网络带宽保证

网络带宽直接决定了能抗受攻击的能力,假若仅仅有10M带宽的话,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很难对抗现在的SYNFlood攻击,当前至少要选择100M的共享带宽,最好的当然是挂在1000M的主干上了。但需要注意的是,主机上的网卡是1000M的并不意味着它的网络带宽就是千兆的,若把它接在100M的交换机上,它的实际带宽不会超过100M,再就是接在100M的带宽上也不等于就有了百兆的带宽,因为网络服务商很可能会在交换机上限制实际带宽为10M,这点一定要搞清楚。

4、升级主机服务器硬件

在有网络带宽保证的前提下,请尽量提升硬件配置,要有效对抗每秒10万个SYN攻击包,服务器的配置至少应该为:P4 2.4G/DDR512M/SCSI-HD,起关键作用的主要是CPU和内存,若有志强双CPU的话就用它吧,内存一定要选择DDR的高速内存,硬盘要尽量选择SCSI的,别只贪IDE价格不贵量还足的便宜,否则会付出高昂的性能代价,再就是网卡一定要选用3COM或Intel等名牌的,若是Realtek的还是用在自己的PC上吧。

5、把网站做成静态页面

大量事实证明,把网站尽可能做成静态页面,不仅能大大提高抗攻击能力,而且还给黑客入侵带来不少麻烦,至少到现在为止关于HTML的溢出还没出现,看看吧!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主要都是静态页面,若你非需要动态脚本调用,那就把它弄到另外一台单独主机去,免的遭受攻击时连累主服务器,当然,适当放一些不做数据库调用脚本还是可以的,此外,最好在需要调用数据库的脚本中拒绝使用代理的访问,因为经验表明使用代理访问你网站的80%属于恶意行为。

6、增强操作系统的TCP/IP栈

Win2000和Win2003作为服务器操作系统,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抵抗DDOS攻击的能力,只是默认状态下没有开启而已,若开启的话可抵挡约10000个SYN攻击包,若没有开启则仅能抵御数百个,具体怎么开启,自己去看微软的文章吧!《强化 TCP/IP 堆栈安全》。也许有的人会问,那我用的是Linux和FreeBSD怎么办?很简单,按照这篇文章去做吧!《SYN Cookies》

  • 评论列表:
  •  鸠骨眉妩
     发布于 2022-11-07 10:39:34  回复该评论
  • 办法,就是使用病毒防火墙,或者直接用第三方IE保护软件来保护。 ⑦ “蠕虫”型病毒:顾名思义,计算机蠕虫指的是某些恶性程序代码,会像蠕虫般在计算机网络中爬行,从一台计算机爬到另外一台计算机
  •  夙世暗喜
     发布于 2022-11-07 00:11:55  回复该评论
  • 带木马的文件就可以了,下面这种木马植入方法专门用来对付有此想法的人。 4. 修改文件关联。这是木马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比方说正常情况下txt文件的打开方式为Notepad.exe(记事
  •  南殷愚季
     发布于 2022-11-07 05:30:11  回复该评论
  • start.bat 代替完成,因此木马完全可以像在 Autoexec.bat 中那样被加载运行,危险由此而来。 ⑥在 Autoexec.bat 和 Config.sys 中加载运行 ⑦通过文件关联启动 :此类木马上文已讲
  •  晴枙寻妄
     发布于 2022-11-07 07:17:33  回复该评论
  • 进。 BW 的作者 Ding-Boy 最新发表了一个 WIN95 的 EXE 加壳软件 DBPE 。虽然它还不太成熟,但它可以为软件加上使用日期限制这个功能是其它加壳软件所没有的,或者以后的加壳软件真的会是像他说的那样可以:加壳和压缩并重、并施;随意加使用日期;加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