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常见的有病毒引起的疾病有哪些?
- 2、外面的旋转木马,摇摇车,就是不让孩子坐玩,孩子爸爸非要让我抱着去玩,说我怎么说话都听不进去
- 3、感染霍乱病毒后会出现什么症状?这种病毒的治愈率有多高?
- 4、儿童晕车
- 5、游乐场里的哪些游乐设施,不仅危险还容易让孩子染病?
常见的有病毒引起的疾病有哪些?
冠状病毒病毒(virus)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的营寄生生活的生命体。
概述
病毒是颗粒很小、以毫微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是比细菌还小、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中增殖的微生物。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多数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原指一种动物来源的毒素。“virus”一词源于拉丁文。病毒能增殖、遗传和演化,因而具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征。其主要特点是:①形体极其微小,一般都能通过细菌滤器,故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②没有细胞构造,其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故又称“分子生物”:③每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不是DNA就是RNA;④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全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成分;⑤以核酸和蛋白质等“元件”的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⑥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⑦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⑧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
简单理解
病毒,是一类不具细胞结构,具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的微生物。
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的能力,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有高度的寄生性,完全依赖宿主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系统,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离开宿主细胞,它只是一个大化学分子,停止活动,可制成蛋白质结晶,为一个非生命体,遇到宿主细胞它会通过吸附、进入、复制、装配、释放子代病毒而显示典型的生命体特征,所以病毒是介于生物与非生物的一种原始的生命体。
病毒的分类:
第一种分类:蛋白病毒,DNA
从遗传物质分类:DNA病毒、RNA病毒、蛋白质病毒(如;朊病毒)
第二种分类:普通病毒、类病毒
从寄主类型分类:噬菌体(细菌病毒)、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动物病毒(如禽流感病毒、天花病毒、HIV等)
病毒的形态
(1) 球状病毒;(2)杆状病毒;(3)砖形病毒;(4)冠状病毒;(5)有包膜的球状病毒;(6)具有球状头部的病毒;(7)封于包含体内的昆虫病毒。
病毒粒的对称体制:
病毒粒的对称体制只有两种,即螺旋对称(代表烟草花叶病毒)和二十 面体对称(等轴对称,代表腺病毒)。一些结构较复杂的病毒,实质上是上述两种对称相结合的结果,故称作复合对称(代表T偶数噬菌体)
病毒的大小
多数病毒直径在100nm(20~200nm),较大的病毒直径为300-450纳米(nm),较小的病毒直径仅为18-22纳米
病毒的组成
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由于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生物体,故单个病毒个体不能称作"单细胞",这样就产生了病毒粒或病毒体(virion).病毒粒有时也称病毒颗粒或病毒粒子(virus particle),专指成熟的结构完整的和有感染性的单个病毒.核酸位于它的中心,称为核心(core)或基因组(genome),蛋白质包围在核心周围,形成了衣壳(capsid).衣壳是病毒粒的主要支架结构和抗原成分,有保护核酸等作用.衣壳是由许多在电镜下可辨别的形态学亚单位(subunit)——衣壳粒(capsomere)所构成。核心和衣壳合称核心壳 (nucleocapsid)。有些较复杂的病毒,(一般为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其核心壳外还被一层含蛋白质或糖蛋白的类脂双层膜覆盖着,这层膜称为包膜(envelope)。包膜中的类脂来自宿主细胞膜。有的包膜上还长有刺突(spike)等附属物。包膜的有无及其性质与该病毒的宿主专一性和侵入等功能有关。昆虫病毒中有1类多角体病毒,其核壳被蛋白晶体所包被,形成多角形包涵体。
病毒的复制过程叫做复制周期。其大致可分为连续的五个阶段: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装配)、裂解(释放)。
病毒出现假说:
1.蛋白质、核酸遗失说:
大生物(此处大生物意思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区别于病毒的非细胞结构生物)由于细胞脱落和破裂,导致游离的蛋白质和DNA、RNA的出现,在某种情况下,这些蛋白质由于化学作用形成了一个内部可容纳小分子的结构,很多这样的蛋白质,里面裹着DNA或者RNA,甚至单独的蛋白质和单独的DNA、RNA游离,这些散落的游离的分子,有一些个别的和大生物细胞膜有亲和性,大生物细胞通过吞噬作用使其进入细胞,其DNA、RNA得以表达,然后通过进化形成现在成熟的病毒。
2.生命起源说:
病毒是最原始的生命体,早在没有细胞之前就有病毒存在,那时的病毒还只限于蛋白质和核酸,没有表现出病毒的寄生特征,当细胞体生物出现之后,个别这种蛋白质和核酸或他们的复合体表现出寄生性,后续过程同上。
[编辑本段]来源
在病毒大家庭中,有一种病毒有着特殊的地位,这就是烟草花叶病毒。无论是病毒的发现,还是后来对病毒的深入研究,烟草花叶病毒都是病毒学工作者的主要研究对象,起着与众不同的作用。
1886年,在荷兰工作的德国人麦尔(Mayer)把患有花叶病的烟草植株的叶片加水研碎,取其汁液注射到健康烟草的叶脉中,能引起花叶病,证明这种病是可以传染的。通过对叶子和土壤的分析,麦尔指出烟草花叶病是由细菌引起的。
1892年,俄国的伊万诺夫斯基(Ivanovski)重复了麦尔的试验,证实了麦尔所看到的现象,而且进一步发现,患病烟草植株的叶片汁液,通过细菌过滤器后,还能引发健康的烟草植株发生花叶病。这种现象起码可以说明,致病的病原体不是细菌,但伊万诺夫斯基将其解释为是由于细菌产生的毒素而引起。生活在巴斯德的细菌致病说的极盛时代,伊万诺夫斯基未能做进一步的思考,从而错失了一次获得重大发现的机会。
1898年,荷兰细菌学家贝杰林克(Beijerinck)同样证实了麦尔的观察结果,并同伊万诺夫斯基一样,发现烟草花叶病病原能够通过细菌过滤器。但贝杰林克想得更深入。他把烟草花叶病株的汁液置于琼脂凝胶块的表面,发现感染烟草花叶病的物质在凝胶中以适度的速度扩散,而细菌仍滞留于琼脂的表面。从这些实验结果,贝杰林克指出,引起烟草花叶病的致病因子有三个特点:1,能通过细菌过滤器;2,仅能在感染的细胞内繁殖;3,在体外非生命物质中不能生长。根据这几个特点他提出这种致病因子不是细菌,而是一种新的物质,称为“有感染性的活的流质”,并取名为病毒,拉丁名叫“Virus”。
神奇的病毒“诞生”了!
几乎是同时,德国细菌学家勒夫勒(Loeffler)和费罗施(Frosh)发现引起牛口蹄疫的病原也可以通过细菌滤器,从而再次证明伊万诺夫斯基和贝杰林克的重大发现。
“virus”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指一种动物来源的毒素。病毒能增殖、遗传和演化,因而具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但至今对它还没有公认的定义。最初用来识别病毒的性状,如个体微小、一般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看到、可通过细菌所不能通过的过滤器、在人工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具有致病性等,现仍有实用意义。但从本质上区分病毒和其他生物的特征是:①含有单一种核酸(DNA或RNA)的基因组和蛋白质外壳,没有细胞结构;②在感染细胞的同时或稍后释放其核酸,然后以核酸复制的方式增殖,而不是以二分裂方式增殖;③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病毒缺乏独立的代谢能力,只能在活的宿主细胞中,利用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器来复制其核酸并合成由其核酸所编码的蛋白,最后装配成完整的、有感染性的病毒单位,即病毒粒。病毒粒是病毒从细胞到细胞或从宿主到宿主传播的主要形式。
目前,病毒一词的涵义可以是:指那些在化学组成和增殖方式是独具特点的,只能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的微生物或遗传单位。它的特点是: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不含有功能性核糖体或其它细胞器;RNA病毒,全部遗传信息都在RNA上编码,这种情况在生物学上是独特的;体积比细菌小得多,仅含有少数几种酶类;不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增殖,必须依赖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复制自身核酸,合成蛋白质并装配成完整的病毒颗粒,或称病毒体(完整的病毒颗粒是指成熟的病毒个体)。
由于病毒的结构和组分简单,有些病毒又易于培养和定量,因此从20世纪40年代后,病毒始终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材料。
在实践方面,病毒的研究对防治人类、植物和动物的疾病作出了重要贡献。如病毒疫苗的发展,利用昆虫病毒作为杀虫剂等。1982 年将资料齐全而能分类的病毒划分为7大群:(双链)ds DNA,有包膜;(双链)ds DNA,无包膜 ;(单链)ss DNA ,无包膜;(双链)ds RNA,有包膜;(双链)ds RNA,无包膜; (单链)ss RNA,有包膜;(单链)ss RNA,无包膜。
[编辑本段]特性
病毒性质的两重性;
一、病毒生命形式的两重性
1、病毒存在的两重性 病毒的生命活动很特殊,对细胞有绝对的依存性。其存在形式有二:一是细胞外形式,一是细胞内形式。存在于细胞外环境时,则不显复制活性,但保持感染活性,是病毒体或病毒颗粒形式。进入细胞内则解体释放出核酸分子(DNA或RNA),借细胞内环境的条件以独特的生命活动体系进行复制,是为核酸分子形式。
2、病毒的结晶性与非结晶性 病毒可提纯为结晶体。我们知道结晶体是一个化学概念,是很多无机化合物存在的一种形式,我们可以认为某些病毒有化学结晶型和生命活动型的两种形式。
3、颗粒形式与基因形式 病毒以颗粒形式存在于细胞之外,此时,只具感染性。一旦感染细胞病毒解体而释放出核酸基因组,然后才能进行复制和增殖,并产生新的子代病毒。有的病毒基因组整合于细胞基因组,随细胞的繁殖而增殖,此时病毒即以基因形式增殖,而不是以颗粒形式增殖,这是病毒潜伏感染的一种方式。
二、病毒结构和功能的两重性
1、标准病毒与缺陷病毒 在病毒的增殖过程中,由于其基因组因某种微环境因素的影响或转录过程的错误而发生突变,以致有装配不全的病毒颗粒产生,称为缺陷病毒,产生缺陷病毒的原亲代病毒,则称为标准病毒,缺陷病毒颗粒有干扰标准病繁殖的作用。
2、假病毒与真病毒 一种细胞有两种病毒同时感染的情况,在增殖过程中,一种病毒可以穿上本身的外壳,这就是真病毒,是这种病毒的应有“面目”;如果一种病毒的核酸被以另一病毒编码的外壳,则称为假病毒,此时一种病毒的本来性质,被另一种病毒的性质所掩盖。
3、杂种病毒和纯种病毒 两种病毒混合感染时,除了出现假型病毒外,还有可能出现病毒核酸重组的情况,即一种病毒颗粒之中,可含有两种病毒的遗传物质,此可称为杂种病毒,这是病毒学中一个相当常见的现象。
三、病毒病理学的两重性
1、病毒的致病性和非致病性 关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问题,是同宿主细胞相对而言的,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机体水平,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在细胞水平有细胞病变作用,但在机体水平可能并不显示临床症状,此可称为亚临床感染或不显感染。
2、病毒感染的急性和慢性 病毒感染所致的临床症状有急、慢之分,有的病毒一般只表现急性感染而很少表现慢性感染;有的则既有急性过程,也有慢性过程。
目前对病毒的概念可以是:病毒是代谢上无活性,有感染性,而不一定有致病性的因子,他们小于细胞,但大于大多数大分子,他们无例外地在生活细胞内繁殖,他们含有一个蛋白质或脂蛋白外壳和一种核酸,DNA或RNA,甚至只含有核酸而内有蛋白质,或只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它们作为大分子似乎太复杂,作为生物体它们的生理和复制方式又千姿百态。Lwoff在“病毒的概念”一文中强调病毒的特殊性时指出,“病毒应该就是病毒,因为它们是病毒”。
外面的旋转木马,摇摇车,就是不让孩子坐玩,孩子爸爸非要让我抱着去玩,说我怎么说话都听不进去
你好,按你的描述来看。这位爸爸是一个称职的爸爸,而且是个负责任有想法。更是一个爱孩子爱到骨子里的家长。能遇到这样的老公和爸爸是你和孩子的幸运。
正常家庭里是妈妈比较细心爸爸粗心。而你家却是爸爸比较细心,真是恭喜你遇到一个好的老公。
按你的描述来看。可能是你和你老公之间的想法不一样,也就是说两人站的角度是不一样的。站的角度不一样,所以想法也不一样。
做为一个孩子的家长。能这样保护孩子是最起码的责任。这个社会上。太复杂有些东西也是防不胜防的。尤其在外面玩。有保护孩子的意识是对的。
因为这些外面的公共措施是大家公用的,所以摸的人,坐的人比较多。这样对孩子很不利。尤其是对小宝宝。要是不注意的话,就容易引起交叉感染,轻者是感冒,严重的有些病毒你就不知道了。他这样做是站在保护孩子的角度去思考的。作为孩子的母亲,你应该是比他更细心。保护孩子就是要从各方面去思考。尽量做到用心和细心。这样才能杜绝一些事情发生。
所以当你带宝宝出去的时候,就是不坐在那上面,回家都要洗手换衣服。养成讲卫生。不随便在公共场合里坐和用一些共用的物品。要是做了和拿了请回到家一定要洗手。这样才能避免感染。带孩子需要更细心。才能让孩子,快乐和安全。
所以这位爸爸的做法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一家人一定要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沟通。学会站在对方想问题的角度上去想问题。既然这样就容易理解了。为了孩子健康的成长。做任何事情请三思。个人建议,谢谢!
感染霍乱病毒后会出现什么症状?这种病毒的治愈率有多高?
今天是7月12日,根据最新消息报道,,霍乱病毒已经在我国有了病例,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为霍乱的传染性是十分强大的,并且传染来源复杂,防控难度大,我们在这之前刚刚收到了抗击新冠疫情的好消息,真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是我们不能气馁,我们要打起精神来,感染霍乱病毒之后会有哪些症状呢?这种病毒的治愈率有多高呢?
第一,感染霍乱病毒后,会出现腹泻呕吐的症状,严重还会引起脱水甚至危及生命
感染霍乱病毒的开始,会出现恶心的症状,紧接着就是腹痛腹泻,每天的排便次数可以达到十次以上,严重的人还会出现排泄失禁,恶心腹泻后会出现大规模的呕吐,一般胃在这个时候就不会再吸收水分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了,因此呕吐腹泻频繁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身体脱水,轻度脱水可以明显看到皮肤黏膜干燥,严重一些就会导致眼窝深陷,声音出现嘶哑,神志不清醒,急性病发者还会出现全身器官衰竭。
第二,霍乱在现在这个医疗条件发达的时代,霍乱成为了一种完全可以治愈的疾病
想要治好霍乱病毒,那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早发现早治疗,如果已经出现了呕吐腹泻的轻微症状,应该立刻就医,及时检查,并戴好口罩,防止病毒传播,这样被治好的概率还是很大的,但是如果患者是婴幼儿或者老年人,他们的身体抵抗力比较弱,那么很容易会出现器官衰竭,这样被治愈的概率就不大了,因此,身体抵抗力相对来说比较低的人群,在平时一定要做好防护,勤洗手,多消毒。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儿童晕车
长途旅行中,不论是坐火车、坐船、坐飞机,宝宝都有可能出现眩晕现象,医学上称为晕动症。2岁以下的宝宝几乎不会晕车,3-12岁的宝宝最容易晕车,宝宝在空腹、过饱、疲劳及精神紧张的状态下特别容易出现这种症状。
宝宝晕车是什么原因
内在因素
1、体质:有些人天生平衡系统受激发的阈值较低,故当视觉跟前庭觉稍微有点不协调,便易受激发而产生眩晕感,当然这部分还要考虑到客观环境有无其它影响因素。
2、身体状况:搭乘交通工具时,若本身正好罹患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因病毒感染常会有机会侵犯内耳即前庭平衡系统,那么可能就比平常容易晕车。而在这之前,如果吃太饱或摄取难消化的食物,如碳酸饮料、牛奶等,造成胃胀,接着只要副交感神经稍受刺激,将导致胃酸分泌,更容易引发呕吐。此外,睡眠不足、焦虑刺激、神经质、胃肠状况不佳、头痛均为影响因素。
3、遗传:父母或家族史若有非常厉害的晕车病例,孩子发生动晕症的比例相对较高。
4、自我暗示:平时常晕车的孩子,也较容易陷入自我暗示而再发。
外在因素
1、行进平稳度:路面颠簸,造成车子晃动得厉害,以此类推,还要考量船、飞机的平稳度。
2、气味:空气当中有特殊气味或汽油味。
3、座位:因座位的关系,或一直在看窗外移动的景物、看书,使得视觉、前庭输入大脑的讯息不一致。
宝宝晕车的表现
孩子晕车,大一点的会诉说不舒服,静静地蜷缩在一旁,眼睛紧闭,双手紧抓座椅,并有恶心、呕吐、烦躁的表现。而婴幼儿不会说话,他们只能通过一些异常的举动来表示。比如手舞足蹈、哭闹、烦躁不安、出汗、呕吐、面色苍白、抓紧父母不松手等,此时应想到是晕车了。这些症状一般在下车后会得到好转。
儿童晕车怎么办
1、宝宝晕车比大人更严重
晕车医学上名为“晕动症”。2岁以下的宝宝几乎不会晕车,3-12岁的宝宝最容易晕车。晕动症与耳朵中有平衡功能的前庭器官的兴奋性有很大关系。4岁以前孩子的前庭功能正处在发育阶段,4岁后不断趋于完善,16岁时才完全发育成熟,因此,小孩的晕车症状比大人重,也更普遍。专家认为,孩子本身的内在原因,如睡眠不足、胃肠不好、头痛感冒等,都易诱发晕动症。如果车辆颠簸得厉害,就有可能导致宝宝前庭器官兴奋性提高,引起晕车。所以,带宝宝乘车外出,需要做一些预防晕车的准备。
2、宝宝爱晕车需增强前庭平衡感
室内:4个小游戏
(1)旋转
平时可以抱着宝宝原地慢慢旋转5-7秒钟,请注意,旋转速度和时间都要以宝宝能够承受的范围为准,如果宝宝出现不适应,就请放慢旋转速度或减少旋转时间。
(2)起飞
抱着宝宝由下往上慢慢升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可以在宝宝能承受的范围内渐渐加快速度。
(3)滚动
可在家里较空的地板上跟宝宝一起玩翻滚游戏,为了避免受伤,请爸爸妈妈记得要先铺上软软的塑胶地垫。
(4)荡秋千
可以将宝宝抱在腿上玩玩荡秋千,随着高高低低的来回晃动,宝宝的平衡能力将得到明显增强。当然,晃动的幅度和速度还是要以宝宝能够承受为准。
室外:4种游乐设施
除了上述室内游戏,还请爸爸妈妈多带宝宝到户外去走一走,同时利用游乐设施来训练宝宝的平衡感。
(1)平衡木
如果宝宝已经会走了,父母可以帮助宝宝试着走一走不太高的平衡木。刚开始时,要扶着宝宝慢慢走,然后渐渐放手,让宝宝自行走完,当然大人还必须在旁边进行严密看护。
(2)溜滑梯
如果宝宝还太小,不敢玩溜滑梯,那么父母可以抱着宝宝玩玩溜滑梯,以增加宝宝接受前庭刺激的机会,在父母温暖的怀抱里,宝宝一般不会强烈抗拒玩溜滑梯。
(3)跷跷板
请不要小看跷跷板这种上上下下的简单动作,对于加强前庭平衡能力来说,它绝对是相当有帮助的。
(4)旋转木马
带宝宝到儿童乐园里坐一坐旋转木马,缓慢的旋转和高低的起伏,也可有效训练宝宝的前庭平衡能力。
3、行驶中如何避免宝宝晕车?
(1)维持所处空间的环境品质
搭车时,可以使用空调,或把车窗打开让空气流通,且尽量使车内不要有汽油味,车内的人绝对不能抽烟。如果发现孩子有不舒服的现象,不妨停车让孩子休息一下,或下车活动活动,呼吸新鲜空气。
(2)挑选座位
挑选位于交通工具最稳处的座位,如搭机的话,最好不要靠近机尾巴,或两侧最外边,可避免搭机时受到混乱气流的影响而眩晕。搭船同样要避开船头、船尾的位子。至于坐车,最不会晕车的位子依序为驾驶座、副驾驶座,但考虑到孩子的年纪,一定得坐在后座,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可发挥固定的功能,避免孩子因外在刺激因素而晃得太厉害。
(3)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由于坐在后座的人,相对视觉和内耳前庭平衡系统感受的落差更大,因此家长可以准备孩子的玩具,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而这个玩具最好是可以固定在车上。另外,诱导孩子凝视远方的固定目标物,有助于他辨认身体是往前进的,若当时缺乏目标物,不妨改让孩子闭目养神、睡觉,同时别忘了尽量固定他的头部,减少颠簸的感觉。学龄前的孩子常因觉得坐车无聊,习惯在车上看书,这都是诱发动晕症的危险因子,一定要加以禁止。
(4)乘车前注意饮食
乘车前,不要让宝宝吃得太饱、太油腻,也不要让他饿着肚子,给孩子吃一些可提供葡萄糖的食物;另外,上车前在孩子肚脐处贴片生姜,可缓解晕车症状;
4、晕车后如何处理?
(1)如发现孩子有晕车症状,可以适当用力按压他的合谷穴(合谷穴在大拇指和食指中间的虎口处);用大拇指掐压内关穴也可以减轻晕车症状(内关穴在腕关节掌侧,腕横纹正中上2寸,即腕横纹上约两横指处,在两筋之间)。
(2)随身携带纸巾,以备宝宝呕吐后擦拭;呕吐后让他喝些饮料,除去口中呕吐物的味道。
(3)若宝宝头晕,可在额头上敷上冰毛巾,防止宝宝恶心呕吐。
(4)如果是宝宝说肠胃不舒服或有恶心症状,可以给宝宝吃少量的饼干以缓和过于蠕动的肠胃。
(5)打开车窗,让空气流通。
(6)固体食物比液体食物消化得快,尽量给宝宝吃固体食物。
(7)晕车严重的孩子,乘车前最好口服晕车药,剂量一定要小并按医嘱服用,1岁以内的宝宝不能服晕车药。
宝宝晕车吃什么好
1、桔皮
乘车前1小时左右,将新鲜桔皮表面朝外,向内对折,然后对准两鼻孔两手指挤压,皮中便会喷射也带芳香味的油雾。可吸入10余次,乘车途中也照此法随时吸闻。
2、姜
行驶途中将鲜姜切片,装于小塑料袋内随身携带,乘坐交通工具时随时放于鼻孔下面闻,使辛辣味吸入鼻中。姜能预防晕车,姜的作用在于它能吸收胃酸,以阻止恶心。还可以将姜片贴在肚脐及手腕内关穴上,外面用活血止痛膏固定,此家庭疗法经广泛试用,对晕车带来的恶心有极佳的疗效。
3、食醋
乘车前5-10分钟,饮一杯加有几滴食醋的温开水,途中也不会晕车。
4、橄榄及柠檬
晕车的初期使口腔产生过量的唾液,这些唾液滴入胃内,产生恶心的感觉。橄榄及柠檬所产生的鞣酸,能使口腔干燥。因此,在出现恶心的初兆时,吃点橄榄,有助于消除恶心。
5、苏打饼干
这虽无法停止唾液分泌,但苏打饼干到达胃部之后,可以吸收那里过多的液体。这其中的秘密成分是碳酸氢钠及酒石。
6、可口可乐及果汁
可帮助儿童纾解晕机,桔汁和苹果汁有较好效果,其他碳酸可乐饮料可能也有效,不妨都试试,从中找到对宝宝有效的一种。
游乐场里的哪些游乐设施,不仅危险还容易让孩子染病?
蹦床是一种在游乐场所比较常见的设施,不仅小孩喜欢在上面蹦蹦跳跳,蹦床还成了网红娱乐项目,受到很多成年人的喜爱。
蹦床的周围一般都有安全围栏,看起来好像非常安全。但今天小编辑就告诉你一个事实:蹦床很危险。
儿童玩蹦床将会面临哪些伤害?
美国儿科学会(AAP)认为在蹦床上跳跃后着陆错误会导致严重的永久性伤害。在美国,每年有数千人玩蹦床受伤,6岁以下的儿童受伤风险最大。关于蹦床事故的报道,也屡见不鲜。
2018年9月华商报报道一名女童在游乐场玩蹦床时磕在蹦床边缘,下唇受伤缝了20针。
之后,又有家长反映孩子在玩蹦床时受伤导致胳膊骨折。
济南的一个女孩玩蹦床导致膝盖严重受创,需要至少半年的治疗才能康复。
就连成人玩蹦床,也难免会收到伤害。比如歌星Justin Bibier就曾因玩蹦床导致颈部受伤。
环球网在2017年6月报道英国一男子向孩子秀蹦床空翻技巧,不慎跌出围栏受伤。
玩蹦床的事故频发,常见的伤害有:
骨折(有时需要手术)
扭伤
瘀伤,擦伤和割伤
脑震荡和头颈部受伤(可能导致永久性瘫痪或死亡)
儿童和婴幼儿的安全意识比成人差,甚至在玩耍过程中,根本没有安全意识。所以家长更应把好关,让孩子远离这种可能造成意外的游乐设施。
家中的蹦床也不安全
发生了这么多蹦床安全事故,却阻挡不了孩子们对蹦床的热爱。有些家长为了满足孩子的爱好,甚至网购蹦床并放在家中供孩子玩耍。但美国儿科学会强烈反对在家中使用蹦床,特别是对6岁以下的儿童;加拿大儿科学会也认为蹦床不应被当作一种游乐设备。
其实蹦床只适用于体操、跳水或其他竞技体育项目的训练。
小编看了一下网上商家的蹦床宣传广告,其中有一条:蹦床可以减肥运动、促进消化。
抛开蹦床的危险性,在蹦床上蹦蹦跳跳确实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但想让孩子运动,可以选择更安全的活动方式,比如踢球、捉迷藏等。尤其超重、肥胖的孩子往往动作不灵活,在玩蹦床时更容易出现危险。
玩蹦床的小建议
美国儿科学会并不建议两个人甚至多人同时玩蹦床,多人玩蹦床会增加受伤的风险。因此理论上不应让孩子在游乐场所玩蹦床,但是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玩,还是会抵不住诱惑。如果孩子一定要玩蹦床,家长一定要牢牢遵守这些安全建议:
选择带有安全网和保护垫的蹦床。合格的蹦床应安装网状围栏;用保护垫覆盖蹦床的框架、弹簧和周围的着陆表面。检查设备是否有撕裂,脱落和变质。
选择放在地面上、摆放平稳的蹦床。从较高表面坠落会增加受伤风险。确保蹦床与树木和其他危险区域保持安全距离。
限制危险的动作。没有监督和指导,不允许孩子在蹦床上翻跟头或做其他有潜在危险的举动。不要让6岁以下的儿童使用蹦床。一次只允许一个人使用蹦床。
家长全程在旁监督。家长在旁要看护并时刻叮嘱教育孩子,防止孩子在无人监督时做出危险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