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技术群

黑客入侵,黑客基地,黑客组织,网站黑客,黑客平台

增长黑客读后感读书笔记(增长黑客读后感精选)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评价范冰新书《增长黑客》

如果从0-100分的话,我给这本书打80分。

先谈谈缺点吧。

【缺点】

写得不够好,缺少震撼力。 书中虽然列举了很多的案例,但没有触及到更深入的本质。就像是分类地和你阐述了增长的几个方面,并细分了不少维度,在这些维度下给你解释了一些例子,但毕竟讲的更多是术,而不同产品之间的差异非常大,总没能获得一些比较大的震撼。

【优点】

案例多,且不少国外的案例,也就是有些我们平时接触不到的案例。

范冰是个很会营销自己的人,包括这本书。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人,来自阿里的苏杰。苏杰,在写《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成为产品界入门广为流传的一本书,这本书之后也被喷得蛮多的,不少资历稍深的高级产品经理,对此书非常不屑,依然阻挡不了它很流行。

2015,不送

2015,行将结束,为了能给未来的自己一个参考的标的,做个总结。

刚回看了14年的总结”,现在看来,居然觉得有点太过矫情了。也许,这种心态的变化,就是我这一年来所有变化的缩影吧。就像那时写的“过去的所有,是为了给未来埋下一些种子”,我想,一定是这其中的一些种子已经开始发芽了。

有一些14年做过的事情,15年坚持下来了;有一些14年想做的事情,15年已经开始在做了;有一些14年没想过的事情,15年也突然就那么发生了。

不过,仔细想想,值得总结并写下来的事情,也就那么几件了。

(这部分比较私密,在这里就删掉了,略)

每一年总结,这总该是少不了的。今年少走了很多路,作为弥补就多读了些书。除去一些杂志画册外,一共完成七十七本,还有几本在读,勉强算做是八十本整了。其中以社科专著和科技互联网趋势类的居多,产品设计类和进化心理学类等次之,另外,还有几本小说。

先来个“全家福”

下面是15年我读过的个人感觉最好也是最受益的10本书:

这本书是2015年的这最后几天才开始读的,却是我一年以来读过的最震撼的书。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有去仔细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的现代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更没有意识到对于战败国和战胜国的民族来说在心理在行为上到底有什么不同?

作者是一个曾长期在亚洲生活的荷兰人——伊恩·布鲁玛,他在这本书中描述了1945年,战争要结束和刚刚结束时,战胜国和战败国社会中得一些模糊、暧昧、灰色地带的生活细节。作者是一个“世界主义者”,他不受困于具体的地域、语言与文化,他将民族间的各种残暴和仇恨都归结于政治安排,他说“没有危险的人民,只有危险的情境,它不是自然、历史规律或民族性格的结果,而是政治安排的结果。”因此,他对所有不管是战败国最初惨无人道地屠杀,还是战胜国最后毫无人性地报复,都一一揭露。并且几乎在每一个国家,伴随着暴力而出现的,还有旧道德对新的“性观念”的审判。人性,在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是相似的。

另外,如标题所写,这本书的主要结论是:1945年,现代社会的起点。我们对这个时间点重要性的一度淡化,是因为我们一直被灌输的时间点是1949,认为那时才是新秩序新生活的开始。然而在最近几年,又有一股强烈的民族主义的意识将1945这个时间点重新强化。我看到这本书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个佐证了。至于为什么1945年这么重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这本《零年》。

这本书是在扎克伯格推荐后开始读的,稍微有点厚,却读的异常的快。当我在读完这本书的前面两章后,我激动了很长一段时间。作者的才情和学识,让我深深折服,可以说,在我浅薄的阅读史中几乎从未遇到。

读这本书,读的根本就不是历史,而是一种宏大的世界观,而我正在一直寻觅着这种从宏观角度研究的历史。有点像BBC录制过的一个《Big history》的纪录片,不过这本书更深刻,角度更加宏大,有一些更是反常识。详细的内容我就不透露了,只能说:去读吧,读完一定不会后悔的。

这本书是我在罗辑思维上买的第二本书(另外一本是《图灵传》,还没读),现在已经再读第二遍了。对于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人来说,这本书是值得一读的,虽然这本书的很多观点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是,很少有人能总结和归纳的那么详细和系统。

在读的过程中,你的思维可以在不同章节里面来回跳跃,有很大的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和新的见地,所谓的思维的自由组合自由链接大概就是这种情况了。另外,在网上,可以找到大量关于这本书的读书笔记,读完之后,还能和别人的思路“杂交”一下,启不快哉。。。

这算是一本畅销书,现在看来,其分量远没有其当时所宣传的名声大。但是,作为将我真正带入“比特世界”的两本启蒙读物之一(还有一本是《失控》)来说,其重要程度还是值得我将它放在这个位置的。特别是,当在这本书中,第一次看到巴贝奇的差分机时,我被深深的震撼了。转念一想,《三体》里面的“人列计算机”,不就是巴贝奇的思想的一种变相延伸么。这种新的“比特世界观”,对于我来说,有一种刚刚发现了新大陆的惊奇感。正是在这种剧烈地思想交变中,我写了《 “三体文明”科技均速发展的人类视角 》这篇文章,也算是用信息论构建了一种看世界的角度吧。

初看这标题,以为是讲人工智能,读了几章后才发现,原来讲的是“演化论”(一般叫做进化论),确切的说讲的是基因和模因(文化基因)。其中关于基因和模因的观点大部分都是沿袭自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和《盲眼的钟表匠》两本书。如果看过这两本书的,这部分的观点也就没有新鲜感了。对于我而言,这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其中讨论“理性”的部分,从笛卡尔的“二元论”,一直到现代了认知科学。又因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在我本科时代一直被当做几何中的公理一样的地位,突然间,我好像找到了演化论和经济学的共同支点,只可惜,我才疏学浅,几次想动笔写都是无米之炊。

和人类简史一样,这又是不太正统的历史书,分上下两册,共700来页。书里面对很多知识的源头都有探寻,并且在正经的历史著作中根本不可能出现,甚至很多问题在百科和知乎里面也是找不到答案的,比如关于历法、关于数进制等问题。因此,这本书我做了将近100页的笔记(历史常识匮乏是主要原因)。正是由此书的启发,我才开始写一些“小科普”文章。

这本书,主要是针对移动互联网的运营、产品等相关从业人员而写的。关于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在里面有很多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用的搜索功能搜“增长黑客”。

这书是今年度过的为数不多的小说中最有感觉的一本,其原因有两方面,其一是我在《 当你老了 》这篇读后感中说的 缘分 ,其二是因为我以前喜欢写偏“意识流”的日志。。。

这是一部3卷的巨著,我只读了第三卷。书主要是论述人类认识身体的文化演变过程,其中有“性观念”道德演变过程,有消费“畸形人”(马戏团)的盛况,有战争对身体的摧残,也有生物医疗技术对身体的治愈,还有后现代主义的行为艺术等等。涵盖了众多独特又奇异的角度,作者提供给读者一个审视自己身体的方法论。

这可以算是一部经济学专注,不过其是在构建一个框架,接着推断出在这种框架下的社会趋势,然后在这种趋势下对经济做一个成本预估和决策判断。这本书中的趋势,就是标题所写的“零边际成本社会”,而这个框架,作者认为是一种“通信媒介”、“能源”和“运输”的三大系统所构建的世界整体。而这三大系统,在不远的未来都有可能达到“零边际成本”,从而,基础设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免费而触手可得的。因此,我们在对未来做经济预估和决策时,可以尽量的去考虑利用这些基础设施。

总的来说,今年读书最大的进展是,直到到最近(4个月前)才渐渐地感觉到自己对知识体系有了一个初步的轮廓了,也算是勉强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了。

另外一件事,就是写字了。

大概是因为书读的太杂了,渐渐的感觉到很多东西都凌乱无序地散落在脑海里,就像电脑磁盘里面的碎片,白白的占了那么多空间却完全不能使用。当大脑系统渐渐力感不及的时候,自然就有了输出的念头。终于,还是憋不住了,开始了。

不算个人心情日志的话,这一年,大概写了20多篇文章,平均每一篇2千字左右。文章分为读后感和小科普的两类,读后感就是我读完一本书后的一些碎碎念,而小科普基本上是东拼西凑了一些我自己觉得有意思的知识。

虽然以前也会记录一些想法,比如空间的日志和说说,但基本上很难去摆脱一种情绪发泄的预设。那可能根本不能算是输出,只能算是抒怀了。输出,既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又是一个知识深化的过程。

每写一个主题的时候,我总要问自己无数个“为什么”,每次都要问到哪儿找不到答案的哪个问题为止。因此,我总说现在写的东西都是打一个底稿,现在停下的地方,也可能就是以后台阶。

写到这儿,算是基本总结完了。最后再想想,这一年最大的变化应该是我世界观的改变。首先,对于那些宏观的问题,我习惯了用全人类的视角去看,比如气候,比如政治,比如文化,因此对我而言,没有政治立场,几乎没有文化偏见。另外,对于那些生活的事物,我逐渐开始学习用产品的思维去观察,追源溯本的好奇心,快速迭代的改良主义,纠结细节的强迫症。

就这么多了,祝各位新年快乐。

2015,不送。

如何读懂一本书?掌握这三点就够了

你知道如何才能读懂一本书吗?

许多人的确在阅读方面花了很多时间,但效果并不如人意。他们往往认真的读完一本书,阅读的时候眉飞色舞,心有戚戚焉,觉得自己又学会了一样新知识。但不幸的是,过了几天或一两周这些知识就忘记的一干二净了。“阅后即忘”,这样的读书效果是不是很令人沮丧呢?久而久之,我们对阅读的兴趣自然降低了。

曾经的我也是多次碰到了以上问题,直到最近我读了樊登老师的《读懂一本书》,才恍然大悟,原来阅读也是有方法和“套路”的。只要我们认真遵循以下“如何 选书、如何读书、如何讲书 ”的方法,书籍就能通过 “输入、处理、输出”的学习闭环 实现“内化”,得到“知识与自己融为一体”的效果。正是在这样的方法指引下,我现在基本上可以实现每周读一本书,并且都写了读书笔记,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来,随我一起探索如何读懂一本书的方法吧。

如何选书:选书是一门技术活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自己,自然要选择合适自己的书,这样读起来会更有意愿。《读懂一本书》里面介绍了TIPS法则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仔细分析后却又不禁令人拍案叫绝。

T(tools)工具性

这些书可以提炼出工具性的内容,可以给读者一套方法。

例如《非暴力沟通》给你沟通的四个步骤: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让你可以尊重的表达自己;《亲密关系》给我们讲解了如何穿越月晕、幻灭、内省、启示四个阶段,了解爱的真正目的,最终到达灵魂关系的大门。

I(Ideas)新理念

给读者带来新的理念,新的发现,新的想法。

例如《人类简史》利用”超宏观的视角,异想天开的脑洞,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了人类如何通过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技革命走向食物链的顶端,从新鲜的视角去探讨人类的幸福、生命的意义等话题,读来令人手不释卷。

P(Practicability)实用性

给读者带来改变,可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同时具备了T,I的书籍,就有实用性。例如《让孩子远离焦虑》里面提出了焦虑公式:对恐惧的高估+对自我应对能力的低估=焦虑反应。作者还提出应对焦虑最好的方法是直接面对它,还从各个方面来帮你分析应该怎么去做,非常实用。

S(Scientificity)科学性

书籍的内容经得起推敲,并且经历了科学性的论证过程。

例如《思辨与立场》,《世界观》都是科学性的代表。

此外,以上四原则简化后就是科学性和建设性。符合以下条件的书就具备建设性: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新的意义

使我们产生强烈的动力

给我们生活带来改变

例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就符合建设性的原则。

如何读书:建立理解力的池子

01 建立理解力的池子

为什么书上的字都懂,但有的人读书读又快又好,有的人读得又慢又费劲呢?作者认为是基础的问题,就是“理解力的池子”。只有基础打好了,我们才能快速的读懂一本书。

以下就是本书列出来的七个理解力的池子

001 经济学知识

如《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把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讲的很明白,有案例和故事,让人对经济学有深刻的理解。

002 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是了解人类行为动机的不二法门。

这里推荐《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003 国学知识

国学是我们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础,深刻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所以我们需要多读《论语》《道德经》《庄子》《孟子》,尽量多读不同的译本,对照着读有助于理解。

004 管理学知识

管理学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科学,它背后隐含的是领导力。作者推荐《非暴力沟通》、《关键对话》、《掌控谈话》《可复制的领导力》。

005 逻辑学知识

这个可以让你在面对问题的时候知道如何论证,如何提问,如何看逻辑漏洞。这里推荐《思辨与立场》。

006 哲学知识

哲学使人开阔眼界,提升思维层次。这里推荐《学会提问》《哲学起步》。

007 人生经验

乔治·马丁说:“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

如果没有足够的人生经验,是很难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的,所以我们需要从书中读到各种不同的人生,这里可以读《人生海海》《这不是你的错》等等。

02 如何解构一本书

每本书都是自带使命的。我们在拿到书的时候,应该想办法找到以下问题的答案。

001 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

例如我们读《论语》,说的就是如何安身立命的书。《反脆弱》说的就是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益的方法。

002 写作背景、研究现状是什么?

一般书籍的开篇或第一章会介绍话题的研究背景,它能帮助读者开阔眼界,了解研究的前沿动态,从而间接认识到书的价值。

003 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例如《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就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预见未来,怎样让自己变得更灵活,怎样对未来有一点把握。

004 如何用一句话总结本书?

书籍的最后部分一般会用一句话总结升华,点出书的价值。例如《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世上有且只有一种无限游戏。

如何讲书:教是最好的学

前面的阅读是输入,只有经过加工处理和输出环节才能完成学习。本书的输出环节就是讲书。

讲书是沉浸式学习的最好方法,因为只有你真正读懂了书籍,才能用自己的语言传授给其他人。

讲书要遵循的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就是以书为据,别跑偏。讲解书中的主要内容,不能夹带自己的“私货”。第二个原则是讲书是再创作,而不是单纯摘要。再创作是用自己的语言使其通俗易懂便于大家理解。

讲书的步骤:

1)构建坡道

可以用书中最打动人的一个点入手,一上来就抓住人的注意力。例如《增长黑客》,可以直接点明主旨:这本书解决的时候如何低成本实现爆发式增长。

2)选取重要章节,陈述整体结构

正文部分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就是要有实验数据、案例和故事。

3)结尾部分与前面呼应

结尾起总结作用,最好要有点诗意。例如在讲《列奥纳多·达·芬奇传》的时候,

最后,讲书是否需要讲稿呢?作者建议,我们在读书后自行画出思维导图,按照导图的逻辑讲解就可以了。因为如果你写讲稿的话,可能会被讲稿限制住,听众也会听出你是背讲稿,讲书的效果会打折扣。

至于引用原文的情况,直接在思维导图上标示出原文的页数,如果需要诵读原文直接找到书中对应的字段即可。

为了避免“阅后即忘”,看完了以上三个要点的你,是否跃跃欲试啦?赶紧行动起来,遵循以上闭环学习方法,开启你全新的阅读之旅吧!

  • 评论列表:
  •  舔夺秋酿
     发布于 2022-09-03 22:55:53  回复该评论
  • 右。文章分为读后感和小科普的两类,读后感就是我读完一本书后的一些碎碎念,而小科普基本上是东拼西凑了一些我自己觉得有意思的知识。 虽然以前也会记录一些想法,比如空间的日志和说说,但基本上很难去摆脱一种情绪发泄的预设。那可能根本不能算是输出,只能算是抒怀了。输出,既是一个知识
  •  双笙边侣
     发布于 2022-09-03 20:18:55  回复该评论
  • 的结果。”因此,他对所有不管是战败国最初惨无人道地屠杀,还是战胜国最后毫无人性地报复,都一一揭露。并且几乎在每一个国家,伴随着暴力而出现的,还有旧道德对新的“性观念”的审判。人性,在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是相似的。 另外,如标题所写,这本书的
  •  礼忱囍笑
     发布于 2022-09-04 05:14:13  回复该评论
  • 又学会了一样新知识。但不幸的是,过了几天或一两周这些知识就忘记的一干二净了。“阅后即忘”,这样的读书效果是不是很令人沮丧呢?久而久之,我们对阅读的兴趣自然降低了。 曾经的我也是多次碰到了以上问题,直到最近我读了樊登老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