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历史上中国和印度一共有几次大的冲突
- 2、同样被侵略,为何印度沦为殖民地二百年而我国没有呢?
- 3、中印自卫反击战时,印度发兵进攻中国的目的是什么?是侵略整个中国吗?还是别的目的?
- 4、古印度入侵中国计划是是怎样的?这样的计划有多不现实?
历史上中国和印度一共有几次大的冲突
一次,即1962年中印战争。
印度自1947年独立以来即声称其与中国之间的边界线为英国人划定的边界线。而中国人的立场是,由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划定的边界线是非法的,应重新予以协商。双方有争议的地区是克什米尔东部的阿克赛钦高原——印度坚持认为该地区性拉达克山的一部分,以及“麦克马洪线”沿线地区。
50年代末,中国修筑了穿过阿克赛钦高原直至西藏西部的公路直到1959年印度才得知这一情况,并发现中国武装部队已经牢固占有该地区。
随后,双方不可收发室免的发生了交火事件。由于印度对中国实力的低估,谈判解决问题的努力归于失败,印方甚至认为自元朝即为中国固有法定领土的西藏也应脱离中国。
1962年,其时中国刚刚结束三年自然灾难,印度政府命令军队越过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对此表示抗议。由于印军拒不撤回实际控制线印方一侧,中国部队发起反击。印军惨败撤回。中国即宣布停火,并从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后撤数英里。
扩展资料
战争尾声
1962年11月21日24时,总参谋部用特急电报下发到各部队。电文如下:西藏军区前指、军区、丁指、康指、新疆军区并成都、兰州、北京军区:为进一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中央决定我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为了促成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 ,我军决定于11月22日零时起,主动停火。
并于12月1日开始,主动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的内侧20公里地区。
1962年11月22日零时。中国军队遵照毛泽东的命令,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
1962年12月1日,中国军队主动后撤。到1963年3月1日全部后撤到1959年11月7日的实际控制线20公里以内。这是中国政府出于保持中印友好关系的愿望,再一次用实际行动 表示中国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而不是通过武力来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诚意。
中国边防部队奉命将在反击战中缴获的大批武器、车辆进行擦拭维修,将缴获的其他军用物资进行整理包装,于12月中旬交还给印度。对被俘人员,一律不杀、不打、不骂、不侮辱、不没收私人财物。生活上给予优待,受伤者给予治疗。
中国政府的这一举动,在战争史上是史无先例的,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赞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印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1962年中印战争:中印战争的原因与始末
同样被侵略,为何印度沦为殖民地二百年而我国没有呢?
十八世纪中期,葡萄牙殖民者逐渐退出印度,而与此同时英国和法国进入印度。
1757年6月23日,英军与孟加拉王公的战争爆发,英军击溃孟加拉7万大军,史称“普拉西战役”。
此战过后,在英国分化瓦解的策略下,印度再也没有出现有组织的大规模抵抗,英国在印度的殖民之路迅速推进,数十年间便将整个印度纳入其殖民地领域之内。从此开始了在印度长达190多年的殖民统治。
1840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鸦片战争开始。然而中国却自始至终没有完全的沦为殖民地,鸦片战争甚至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同样是面对英国的侵略,为什么印度却一败涂地,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呢?
印度自古以来就是外来侵略者的天堂,自从公元前1500年开始,雅利安人、波斯人、亚历山大大帝、大月氏人、阿拉伯人、蒙古人就轮番侵略占领印度,并建立各自的帝国。
这种教义在印度实行了两千多年至今,所以在普通百姓心中根深蒂固。在这种教义的作用下,即使面对英国侵略者,他们也只是认为这是神赐予自己的磨难,必须要去忍受。
再加上印度人由于在历史上遭遇了数不胜数的侵略,并且习惯了逆来顺受,所以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民族性,自然没有所谓的民族仇恨。
马克思说:印度的历史就是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印度的历史只是一个个侵略者们的历史。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民族气节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是陆游“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高尚情操;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凛然不惧;是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壮志!
这些年来,由于赶不上中国的发展速度,印度一直在跟中国较劲,时不时出现边境上的摩擦。不过印度要想跟中国平起平坐,还是先学学中国人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吧。
中印自卫反击战时,印度发兵进攻中国的目的是什么?是侵略整个中国吗?还是别的目的?
明面的目的是边境冲突,争夺边境领土。实质上有压倒中国成为第三世界领袖国家的政治目的,确实没有入侵整个中国意图,毕竟那个时候印度才成立20年。
古印度入侵中国计划是是怎样的?这样的计划有多不现实?
默罕默德继位时 德里苏丹也处在国势巅峰
早在穆罕默德继位之前,他的父亲阿兰丁就已通过军功等手段上位,从内部蛀空原先的德里苏丹统治阶层。加之对恒河三角洲、坎贝半岛和西南海岸的成功征服,足以让后来者成为名副其实的印度之王。反过来,这意味着新君主将很难继续在次大陆方向进行军事扩张,还要为如何建立有效统治而伤脑筋。倘若不能顺应形势发展,很可能连做一个普通的守成之主的要求都难以实现。
德里苏丹国的核心 就是突厥化军事集团
不过,穆罕默德的野心显然比周遭人的期待要大出许多。在自己刚刚登位的1325年,他就着手整顿陈旧的经济系统,向所有省份都派出了税务评估团队,以便掌握治下领域的极限财力。由于千年以来的不断沉淀,当时的印度基层社会被种类繁多的各等级封建领所覆盖。这些土地的所有者中不乏突厥化军官、投诚的印度教领主,以及父亲留给自己的直属征服成果。若不从中搜刮出更多民脂民膏,则任何大刀阔斧的决策都难以被有效执行。
默罕默德的一生都在与各方争斗
同时,默罕默德也继续坚守自己所信奉的伊斯兰本位主义,意在压制数量更为庞大的印度教群体。例如对圣城卡瑙吉的屠杀,就是最骇人听闻的一次整顿行动。当然,任何从中亚南下的征服者都不可能将自己与印度社会完全隔绝。由于伊斯兰教义允许穆斯林们保护其他有经人,所以能给统治者送去大笔不菲的信仰税。德里苏丹的前几位君主,就利用这个理论缺口,维持着相当比重的个人收入。只是在心气颇高的年轻君主看来,这样行事也会产生巨大的副作用。许多原籍中亚的穆斯林军事贵族,会在短时间内接受被征服者的文化。但完全依靠武力建国的德里苏丹,从根本上要仰仗这个有限的团体维持特殊地位。所以,如何防止小集团内部的氛围堕落,就被看做是异常重要的工作。
德里城的多元文化氛围 让苏丹嗅到了潜在威胁
1327年,默罕默德悍然宣布迁都,放弃德里而选择去德干高原附近的道拉塔巴德。那里曾是多个印度本土政权的核心,也是南印度与北方商路的必要中转站。而且还距离印度洋海岸不远,可以让苏丹的宫廷更好的享受贸易和农业税收。但更要紧的考量,是将居于核心的突厥化军政队伍迁出原地,将他们与盘根错节的老关系网隔绝。由于道拉塔巴德一直是位于山丘上的堡垒,周围根本没有德里那样的巨大市场和民居社区,自然很适合来扮演新的特殊都城角色。
默罕默德计划从德里迁都到道拉塔巴德
为此,苏丹不仅要为自己的部属和家眷提供搬迁费用,还要斥巨资在两地间兴修王家大道。随后又发现仅有道路还不足以吸引人流,便继续投资驿站和邮政系统,确保南迁后的自己不会对北方失去控制。当然,相当部分的民众也被要求随都城南下,并会获得君主本人给予的路费补助。但微薄的津贴根本无法负担起大部分花销,让许多身体虚弱者在半途中就倒毙在路边。更加讽刺的是,被默罕默德要求搬家的往往是穆斯林群体。他们的商业专家、手工业熟练工、服务业能手和军队家眷身份被尤其看重,结果却在折腾中损失最大。反倒是不受待见的印度教群体,被继续留在原来的德里城区。哪怕失去了繁荣大市场或贸易中心地位,他们还是让那里不至于陷入死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