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可能存在哪些风险?
第一是信用违约风险,即互联网理财产品能否实现其承诺的投资收益率。在全球经济增长低迷、中国经济潜在增速下降、国内制造业存在普遍产能过剩、国内服务业开放不足、影子银行体系风险逐渐显现。
第二是期限错配风险,即互联网理财产品投资资产是期限较长的,而负债是期限很短的,一旦负债到期不能按时滚动,就可能发生流动性风险。当然,金融机构的一大功能就是将短期资金转化为长期资金,因此金融机构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期限错配,而其中的关键是错配的程度。
第三是最后贷款人风险。尽管商业银行也面临期限错配风险、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也面临信用违约风险与期限错配风险,但与互联网金融相比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商业银行最终能够获得央行提供的最后贷款人支持。当然,这一支持是有很大代价的,例如商业银行必须缴纳20%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自有资本充足率必须高于8%、必须满足
监管机构关于风险拨备与流动性比率的要求等。相比之下,互联网金融目前面临监管缺失的格局,因此运营成本较低,缺乏最后贷款人保护。
除上述传统风险外,中国互联网金融产品还面临一系列独特风险:
其一是法律风险。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尚处于无门槛、无标准、无监管的三无状态。这导致部分互联网金融产品(尤其是理财产品)游走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区域,稍有不慎就可能触碰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非法集资”的高压线。
其二是增大了央行进行货币信贷调控的难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创新使得央行的传统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面临一系列挑战。例如,虚拟货币(例如Q币)是否应该计入M1?再如,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不受法定存款准备金体系的约束,这实际上导致了货币乘数的放大。
其三是个人信用信息被滥用的风险。首先,由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获得个人与企业的信用信息,并将之用于信用评级的主要依据。其次,通过上述渠道获得的信息,能否真正全面准确地衡量被评级主体的信用风险,这里面是否存在着选择性偏误与系统性偏差。
其四是信息不对称与信息透明度问题。如前所述,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处于监管缺失的状态。有无独立第三方能够对此进行风险管控?如何防范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的监守自盗行为。毕竟,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在互联网P2P类公司中,有专业的风险控制团队的仅占两成左右。
其五是技术风险。与传统商业银行有着独立性很强的通信网络不同,互联网金融企业处于开放式的网络通信系统中,TCP/IP协议自身的安全性面临较大非议,而当前的密钥管理与
加密技术也不完善,这就导致互联网金融体系很容易遭受计算机病毒以及网络黑客的攻击。目前考虑到互联网金融账户被盗风险较大,阻碍了不少人参与互联网金融,这其中绝非没有专业的金融或IT人士。因此,互联网企业必须对自身的交易系统、数据系统等进行持续的高投入以保障安全,而这无疑会加大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运行成本,削弱其相对于传统金融行业的成本优势。
综上所述,既然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起步阶段就面临如此之多的风险,那么是否就应该以此为由放慢甚至扼杀这一宝贵的金融创新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有关各方应该在充分考虑潜在风险的基础上,推动互联网金融的稳步、可持续发展。
相关建议包括:
第一,应充分加强行业自律。用行业准入来替代政府审批,通过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有助于规范行业的发展,并避免政府的过度介入。目前的中关村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以及互联网金融千人会等,都是有益的尝试;
第二,应该加强投资者教育,充分向投资者提示投资互联网金融产品可能面临的风险,且这一风险显著高于投资类似的传统金融产品的风险;
第三,应该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从更高层次上来防范黑客攻击导致的系统瘫痪;
第四,监管机构应该构建灵活的、富有针对性与弹性的监管体系,既要弥补监管缺位,又要避免过度监管。
互联网金融有哪些风险?
互联网金融风险可分为两类: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基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特征导致的业务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包括:安全风险、技术选择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支付和结算风险等。
网上银行安全吗?会不会被黑客黑走钱啊?
1.网上银行为何物?
按目前各家银行开通的网上银行服务系统,一般分为个人网上银行和企业网上银行。无论是个人网上银行或企业网上银行,都是以互联网为媒介,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电子银行产品。各家银行为了把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区别开来,故按个人结算账户和企业资金结算账户的清分法,把网上银行服务系统细分为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但实际操作流程及其产生的效果大致相同。
网上银行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的诞生,使原来必须到银行柜台办理业务的客户,通过互联网便可直接进入银行,随意进行账务查询、转账、外汇买卖、银行转账、网上购物、账户挂失等业务,客户真正做到足不出户办妥一切银行业务。网上银行服务系统的开通,对银行和客户来说,都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让资金创造最高效益,从而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作为企业客户,还可通过网上银行,把业务延伸到商贸往来的方方面面。如中行广东省分行的网上银行“中银E点通”,便是针对中行在广东地区的外向型企业特点而开发。该网上银行系统把“企业集团服务系统”和针对外向型企业的“报关即时通”进行整合,使之更具实用性,产生的效果也更加明显。其中“企业集团服务”专门针对集团企业开发,从根本上解决了集团性企业跨地区的账户查询、资金管理和资金汇划问题。
2、网上银行安全吗?
一般来说,只要采取了足够的安全措施,网上银行就是安全的。安全措施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例如,为了抵御黑客入侵,可以在网络系统中安装高性能的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IDS)。为了防止不法分子诈骗可以采用强身份鉴别技术。现在使用最多、最普遍的密码或口令措施是一种简单易用的身份识别手段,但是安全性比较低,容易泄露或被攻破。更有效的方法是采用PKI技术设施,其核心就是使用数字证书认证机制。可以这样讲,如果网上银行系统中采用了数字证书认证技术,不法分子即使窃取了卡号和密码,也无法在网上银行交易中实现诈骗。
近期一些不法分子盗用银行公开信箱骗取用户网上银行密码的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网上银行是否安全?用户应该采取哪些防范措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到了由人民银行牵头,各家商业银行联合共建的,专门负责为网上银行提供安全服务的金融行业统一的认证机构——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简称CFCA),副总经理曹小青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记者问:我们了解到贵中心主要是为网上银行提供安全服务的,那么您是怎么看待近期发生的这一网上银行不安全事件的呢?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副总经理曹小青(以下简称曹小青):这件事不是孤立的事件。例如,去年公安部门曾经破获了这样一起案件,不法分子用黑客手段在银行的网银服务器中植入“木马”程序,窃取了多家银行和证券客户的帐号、密码信息进行诈骗,涉案金额达数十万元;今年2月,美国一名电脑黑客攻破了一家负责代表商家处理Visa和万事达卡交易业务的企业的计算机系统,掌握了220万个顾客的信用卡号;在日本,黑客利用安装在网吧中的特殊软件非法窃取用户网上银行的密码,使1600万日元不翼而飞。这次在国内发生的骗取用户密码的事件,手段并不高明,也还没有造成损失。但是上述案例却给网银用户敲响了警钟:黑客在想方设法骗取用户的密码,大家一定要提高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和警惕性。
记者问:您认为网上银行安全吗?用户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呢?
答:只要采取了足够的安全措施,网上银行就是安全的。安全措施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例如,为了抵御黑客入侵,可以在网络系统中安装高性能的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IDS)。为了防止不法分子诈骗可以采用强身份鉴别技术。现在使用最多、最普遍的密码或口令措施是一种简单易用的身份识别手段,但是安全性比较低,容易泄露或被攻破。更有效的方法是采用PKI技术设施,其核心就是使用数字证书认证机制。可以这样讲,如果网上银行系统中采用了数字证书认证技术,不法分子即使窃取了卡号和密码,也无法在网上银行交易中实现诈骗。
记者问:您能否具体谈谈数字证书是怎样保证网上银行安全的?
答:数字证书是一种由权威的公信机构发放的、记录着用户和认证机构有关信息的电子文件。网上银行交易双方——银行和用户,都各自持有与其身份绑定的数字证书。在网银交易过程中,双方都要向对方出示证书,以获得相互的信任。这个认证过程是以先进的公钥密码技术为手段,通过相应的计算机程序实现的。每张数字证书都对应着1对或2对密钥——公钥和私钥。公钥在网上公开,私钥则由用户唯一保管。通常,用户的私钥被牢牢地封装在智能卡中,黑客是无法拿到的。
由于私钥的唯一性和不会泄露的特点,使用数字证书认证具有极安全的身份鉴别能力。除此之外,利用私钥和密码技术可以实现数字签名。经过数字签名的交易信息是不可篡改和不可抵赖的。在网上银行交易过程中,数字证书机制在认证过程中还建立了高强度的密码传输连接,以对交易信息加密。
这样,保证了交易信息的真实性、保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当然就极大地保证了网上银行的交易信息安全。从世界范围看,数字证书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国内外网上银行系统中,至今尚未发现一例由于数字证书被攻破而使网银诈骗得逞的案件。
记者问:通过您的介绍,我们对网银安全和数字证书机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证书机制具有这么多功能,是不是使用起来很复杂呢?会不会给用户带来不便呢?答:对于这一点,我用“傻瓜”照相机的例子来比照。“傻瓜”相机本身的技术比普通相机复杂,但其自动化程度很高,用户使用更为方便。数字证书也是这样,用户操作起来非常简单,依靠相应的安全代理软件,证书会在后台自动完成身份验证、信息加/解密和数字签名等功能。用户只要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完全可以掌握。当然,使用数字证书肯定会比不使用数字证书在速度上要慢一些,但从网上银行的安全考虑,用户不应因为这一点速度上的损失就放弃使用证书。
记者问:用户怎样才能获得数字证书?
答:目前国内已经建立起几十个发放数字证书的权威机构——认证中心。它们各自面对不同的用户群体。中国金融认证中心是由人民银行前头,组织各家商业银行联合共建的为网上金融服务的权威、公正、第三方的证书发放和管理机构。用户要想领到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的证书,需要先到已经开通这项业务的商业银行网点去办理申请手续,得到审批准许后,即可通过一定的步骤从网上下载证书。具体做法可参看相应的网站信息。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money.com.cn/content/zongheng/yanjiu/hgfx/200306/10YY11N8032848.htm
若金融系统被黑客入侵会出现什么现象?
恶劣影响。
支付系统一般比较难黑,支付是需要比对信息。再者就是黑客攻击主要是打击对手。不一定为了转移资金。我国目前的金融安全还是做的相当不错。黑客如果转移资金肯定会转移到对应的账户和银行卡。一旦账户异常,平台会有警报,个人账户也有提醒。
互联网金融可能面临哪些风险?如何避免?
第一是信用违约风险,即互联网理财产品能否实现其承诺的投资收益率。例
如,阿里巴巴的余额宝当前的收益率低于5%,且余额宝的性质是货币市场基金。但百度百发的预期收益率高达8%,这就不由得让我们想问,百发最终投资的基础
资产是什么?在全球经济增长低迷、中国经济潜在增速下降、国内制造业存在普遍产能过剩、国内服务业开放不足、影子银行体系风险逐渐显现的背景下,如何实现
8%的高收益?除了给企业做过桥贷款、以及给房地产开发商与地方融资平台融资外,还有哪些高收益率的投资渠道?
第二是期限错配风险,即互联网理财产品投资资产是期限较长的,而负债是期限很短的,一旦负债到期不能按时滚动,就可能发生流动性风险。当
然,金融机构的一大功能就是将短期资金转化为长期资金,因此金融机构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期限错配,而其中的关键是错配的程度。联想到百度百发给出的承诺是
允许投资者随时赎回,这无疑最大程度地加剧了流动性风险。既要允许随时赎回,还能给出8%的预期收益率,这当然令缺乏经验的投资者欢欣鼓舞,但也会令富有
经验的投资者疑虑重重。
第三是最后贷款人风险。如
前所述,尽管商业银行也面临期限错配风险、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也面临信用违约风险与期限错配风险,但与互联网金融相比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商业银行最终
能够获得央行提供的最后贷款人支持。当然,这一支持是有很大代价的,例如商业银行必须缴纳20%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自有资本充足率必须高于8%、必须满足
监管机构关于风险拨备与流动性比率的要求等。相比之下,互联网金融目前面临监管缺失的格局,因此运营成本较低,但如果缺乏最后贷款人保护,那么一旦互联网
金融产品违约,最终谁来买单?互联网金融企业有能力构筑强大的自主性风险防御体系吗?
除上述传统风险外,中国互联网金融产品还面临一系列独特风险,以下笔者将按照重要性由高至低的排序来依次梳理这些风险:
其一是法律风险。目
前互联网金融行业尚处于无门槛、无标准、无监管的三无状态。这导致部分互联网金融产品(尤其是理财产品)游走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区域,稍有不慎就可能
触碰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非法集资”的高压线。例如,前段时间湖北省的天力贷在运行半年后被挤兑、停止运转后,就是被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而立案的。
由于缺乏门槛与标准,导致当前中国互联网金融领域鱼龙混杂,从业者心态浮躁、一拥而上,一旦形成互联网金融泡沫,并出现较大幅度违约的格局,就很容易导致
中国政府过早收紧对互联网金融的控制,从而抑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业应避免重蹈当年信托业、证券业发展初期的乱象。
其二是增大了央行进行货币信贷调控的难度。一
方面,互联网金融创新使得央行的传统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面临一系列挑战。例如,虚拟货币(例如Q币)是否应该计入M1?再如,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不受法定存
款准备金体系的约束,这实际上导致了货币乘数的放大。又如,如何来看待传统货币与虚拟货币之间的互动与转化?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削弱了中央政府
信贷政策的效果。例如,如果房地产开发商传统融资渠道被收紧,那么很可能会考虑到通过互联网金融来融资。事实上,最近一年来中国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大发展,
其宏观背景就与中国政府收紧了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控,导致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开发商等市场主体不得不寻找新的融资来源有关。
其三是个人信用信息被滥用的风险。首先,由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获得个人与企业的信用信息,并将之用于信用评级的主要依据,此举是否合理合法?其次,通过上述渠道获得的信息,能否真正全面准确地衡量被评级主体的信用风险,这里面是否存在着选择性偏误与系统性偏差?
其四是信息不对称与信息透明度问题。如前所述,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处于监管缺失的状态。那么,谁来验证最终借款人提供资料的真实性?有无独立第三方能够对此进行风险管控?如何防范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的监守自盗行为?毕竟,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在互联网P2P类公司中,有专业的风险控制团队的仅占两成左右。
其五是技术风险。与
传统商业银行有着独立性很强的通信网络不同,互联网金融企业处于开放式的网络通信系统中,TCP/IP协议自身的安全性面临较大非议,而当前的密钥管理与
加密技术也不完善,这就导致互联网金融体系很容易遭受计算机病毒以及网络黑客的攻击。目前考虑到互联网金融账户被盗风险较大,阻碍了不少人参与互联网金
融,这其中绝非没有专业的金融或IT人士。因此,互联网企业必须对自身的交易系统、数据系统等进行持续的高投入以保障安全,而这无疑会加大互联网金融企业
的运行成本,削弱其相对于传统金融行业的成本优势。
综
上所述,既然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起步阶段就面临如此之多的风险,那么是否就应该以此为由放慢甚至扼杀这一宝贵的金融创新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有关各方
应该在充分考虑潜在风险的基础上,推动互联网金融的稳步、可持续发展。笔者提出的相关建议包括:第一,应充分加强行业自律。用行业准入来替代政府审批,通
过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有助于规范行业的发展,并避免政府的过度介入。目前的中关村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以及互联网金融千人会等,都是有益的尝试;第二,
应该加强投资者教育,充分向投资者提示投资互联网金融产品可能面临的风险,且这一风险显著高于投资类似的传统金融产品的风险;第三,应该加强网络安全管
理,从更高层次上来防范黑客攻击导致的系统瘫痪;第四,监管机构应该构建灵活的、富有针对性与弹性的监管体系,既要弥补监管缺位,又要避免过度监管。